又名甲氰咪胍、泰胃美、盐酸西咪替丁、盐酸甲氰咪胍、西梅铁定。
【性状】
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味苦。在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在异丙醇中略溶,在水中微溶,在稀盐酸中易溶。
【药理作用与用途】
1.基本作用与用途 为一种H2受体拮抗药,能明显地抑制食物、组胺或五肽胃泌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并使其酸度降低。本品对因化学刺激引起的腐蚀性胃炎有预防和保护作用,对应激性胃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明显疗效。本品有抗雄激素作用,在治疗多毛症方面有一定价值。本品能减弱免疫抑制细胞的活性,增强免疫反应,从而抑制肿瘤转移和延长存活期。口服300mg后,迅速由小肠吸收,半小时即达有效血药浓度(0.5μg/ml),90min达峰浓度,平均Cmax为1.44 μg/ml。有效血药浓度可保持4h。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70%,年轻人对本品的吸收情况往往较老年人为好;肌内注射与静脉注射生物利用度基本相同。血浆蛋白结合率为15%~20%,t1/2约为2h(慢性肾功能不全t1/2明显延长,约为4.9h,应注意减量或调整给药间隔),Vd为(2.1±1)L/kg,肾清除率为(12±3)ml/(kg·min)。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除脑以外),44%~70%以原型从尿中排出,12h可排除口服量的80%~90%。临床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
2.新剂型的作用与用途 复方西咪替丁膜和乳膏都具有增强免疫、止痒、止痛、抗病毒的作用。局部给药治疗带状疱疹、慢性荨麻疹、瘙痒症等。西咪替丁缓释片为流体力学平衡系统(HBS)的胃滞留片,是新型的长效制剂,口服后漂浮于胃液表面,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并逐渐释放药物而被吸收,从而达到延长药效的目的。西咪替丁糊剂能增加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并缓慢释放药物,用于治疗胃肠紊乱。复方西咪替丁片治疗由组胺导致的胃炎抑制作用大于单独应用西咪替丁。
【新剂型】
1.复方西咪替丁乳膏[1] 西咪替丁(2.0)、苯海拉明(2.0)、硬脂酸(10.0)、白凡士林(5.0)、甘油(7.9ml)、三乙醇胺(0.25)、液状石蜡(6.4 ml)、十二烷基硫酸钠(4.0)、单硬脂酸甘油酯(5.0ml)、羊毛脂(4.0)、蒸馏水(50.0ml)。按乳膏技术要求制成100g。
2.复方西咪替丁膜[2] 西咪替丁(10.0)、盐酸丁卡因(1.0)、尿素(1.4)、PVA17-88(11.2)、蒸馏水(100.0ml)。取100ml蒸馏水于烧瓶中,加入西咪替丁、丁卡因及尿素搅拌溶解后,再加入用乙醇处理过的PVA,水浴加热至PVA完全溶化后,冷至30℃,除气泡,涂于50cm×80cm玻璃板上制膜,室温干燥24h,脱膜,剪成适当大小,包装即得。
3.西咪替丁缓释片[3] 是以亲水性高分子材料HPMC为主要辅料,按缓释片剂型技术要求而制成。
4.西咪替丁咀嚼片[4] 西咪替丁(12.7%)、Eudragit E 100(1.3%)、山梨糖醇(38.0%)、乳糖(31.6%)、Croscarmellose Na(2.5%)、天冬甜二肽(0.6%)、洋茴香料(1.3%)、奶油硬糖香料(1.3%)、硬脂酸镁(1.3%)、MCC(9.5%)。以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作为赋形剂来掩盖其不良味道,制成咀嚼片。
5.西咪替丁糊剂[5] 由阴离子交换树脂混悬液和盐酸西咪替丁反应,形成复合物后,混合于蔗糖、盐酸、氯化钠溶液中而制得。
6.复方西咪替丁片[6] 西咪替丁(50.0mg)、尿囊素羟铝(50.0mg)、硅酸明矾铅(100.0mg)、MCC(23.0mg)、HPMC(7.5mg)、硬脂酸镁(1.5 mg)。制法:将上述材料混合制粒,压片;用HPMC(5.9mg)和氧化铁黄(0.1mg)作为包衣材料,包衣即得。
7.复方西咪替丁乳膏[7] 含有消旋山莨菪碱、西咪替丁、诺氟沙星锌、甲硝唑及霜剂基质。
【临床应用】
1.复方西咪替丁乳膏 局部给药治疗带状疱疹、荨麻疹、瘙痒症等,收到良好效果[1]。
2.复方西咪替丁膜 治疗带状疱疹70例,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19~74岁,病程3~7 d。生理盐水清洗病损处,未干时将本品贴于患处,1/d,第2次时,需将残留的药膜用生理盐水洗净。结果为显效42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2]。
3.复方西咪替丁乳膏 治疗寻常性痤疮102例,局部外用早晚各1次。用药1~3d,丘疹、脓疮明显减少,1周左右丘疹、脓疮基本消失[1]。治疗脂溢性皮炎60例,显效率73.3%,优于2%酮康唑霜[8]。
【注意事项】
由于本品在体内分布广泛,药理作用复杂,故不良反应较多。
1.消化系统反应 较常见的有腹泻、腹胀、口苦、口干、血清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等,偶见严重肝炎、肝坏死、肝脂肪性病变等。由于能通过胎盘屏障,并能进入乳汁,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避免引起胎儿和婴儿肝功能障碍。突然停药,可能引起慢性消化性溃疡穿孔,估计为停用后回跳的高酸度所致。故完全治疗后尚需继续服药(每晚400mg)3个月。动物实验和临床均有应用本品导致急性胰腺炎的报道,故不宜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
2.泌尿系统反应 近年来有不少关于本品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导致肾衰竭的报道。但此种毒性反应是可逆的,停药后肾功能一般均可恢复正常。为避免肾毒性,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肾功能。
3.造血系统反应 本品对骨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少数患者可发生可逆性中等程度的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也有出现血小板减少以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其发生率为用药者的0.02‰。尚有报道本品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血象。
4.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本品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头晕、头痛、疲乏、嗜睡等较常见,少数患者可出现不安、感觉迟钝、语言含糊不清、出汗、局部抽搐或癫样发作,以及幻觉、妄想等症状。引起中毒症状的血药浓度多在2μg/ml以上,而且多发生于老年人、幼儿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故宜慎用。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服用常规剂量后,其脑脊液的药物浓度为正常人的2倍,故容易中毒。出现神经毒性后,一般只需适当减少剂量即可消失。本品的神经毒性症状与中枢抗胆碱药所致者极为相似,且用拟胆碱药毒扁豆碱治疗,其症状可得到改善。故应避免本品与中枢抗胆碱药同时使用,以防加重中枢神经毒性反应。
5.心血管系统反应 可有心动过缓、面部潮红等。静脉注射时偶见血压骤降、房性期前收缩、心跳呼吸骤停。
6.对内分泌和皮肤的影响 由于具有抗雄激素作用,用药剂量较大(每日在1.6g以上)时可引起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溢乳、性欲减退、阳萎、精子计数减少等,停药后即可消失。可抑制皮脂分泌,诱发剥脱性皮炎、皮肤干燥、皮脂缺乏性皮炎、脱发、口腔溃疡等。皮疹、巨型荨麻疹、药热等也有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