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潘妥洛克、泰美尼克、泮立苏、潘美路、健朗晨。
【性状】
常用其钠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药理作用与用途】
1.基本作用与用途 泮托拉唑是第三个能与H+-K+-ATP酶产生共价结合并发挥作用的质子泵抑制药。它与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同属苯丙咪唑的衍生物,与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相比,本品与质子泵的结合选择性更高,而且更为稳定。泮托拉唑为药物前体,在与H+-K+-ATP酶作用之前需要在酸性环境中激活,变成环形亚磺酰胺。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本品比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稳定,但在强酸性环境下很快被激活。这种依赖于pH的活性特性构成了泮托拉唑在体外对抗胃壁H+-K+-ATP酶高选择性的基础,同时这种酸稳定性也可改善肠道外给药制剂的稳定性。临床研究显示,在治疗轻度至中度急性反流性食管炎中,本品的效能与标准剂量的奥美拉唑相当,但比标准剂量的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好。对于缓解反酸,本品明显优于雷尼替丁。此外,本品和奥美拉唑对于反流性食管炎在内镜下所见的愈合和症状的缓解一样有效。应用本品与克拉霉素、甲硝唑或替硝唑作三重治疗,对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疾病有效。主要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佐林格-埃利森综合征。
2.新剂型的作用与用途 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疗效比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更好。
【新剂型】
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71] 按相关要求制备。
【注意事项】
1.偶可引起头痛和腹泻,极少引起恶心、上腹痛、腹胀、皮疹、瘙痒及头晕等。这些不良反应一般为轻度或中度,很少需要停止治疗。个别出现水肿、发热和一过性视力障碍。
2.神经性消化不良等轻微胃肠疾病不建议使用本品;用药前必须排除胃与食管恶性病变。
3.肝功能不良患者慎用;哺乳期妇女及妊娠前3个月妇女禁用。本品尚无儿童用药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贾筱静,等.复方西咪替丁霜剂的制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5):232
[2] 赵永阎,等.复方西咪替丁膜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3):137
[3] 杨尊汀,等.西咪替丁缓释片人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2):53
[4] CA,120:144203n
[5] CA,120:62316n
[6] CA,120:62269i
[7] 柳玉萍,等.复方甲氰咪胍霜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00,40(13):40
[8] 李玲,等.自制复方甲氰咪胍霜治疗脂溢性皮炎的观察.皮肤病与性病,1999,21(4):31
[9] 国法成,等.医院制剂操作技术.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3
[10] 袁和亮,等.米索前列醇固态分散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4,25(3):145
[11] 林辉,等.米索前列醇栓的制备与临床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6):366
[12] 庄桂霞,等.口服米索前列醇混悬液用于足月妊娠引产70例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8):481
[13] 刘郓筑,等.米索前列醇悬浊液保留灌肠预防剖宫产术中出血.湖南医学,2001,18(1):55
[14] 安媛,等.复方胰酶霜的制备与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11):521
[15] CA,120:38175v
[16] 尹武华,等.硫酸镁葡萄糖注射液的制备.药学通报,1984,19(5):7
[17] 董叶丽.甘油硫镁乳剂治疗外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护理学杂志,2001,16(11):647
[18] 黄胜炎.国外新批准上市的药物新制剂与剂型(五).化学医药工业信息,1994,11:28
[19] 贺英菊,等.导数光谱法测定法莫替丁胃漂浮缓释胶囊的含量.华西药学杂志,1993,8(4):246
[20] 贾 燕,等.法莫替丁分散片的研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30(6):251
[21] 曾环想,等.法莫替丁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及其体外释放性的研究.中国药学志,1997,32(4):213
[22] 陈齐英,等.法莫替丁分散片对实验性胃溃疡的防治.华西药学杂志,2001,16(3):181
[23] 朱于村,等.盐酸雷尼替丁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的制备及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5):271
[24] 黄胜炎.国外新批准上市的药物制剂与剂型(四).化学医药工业信息,1994,9:20
[25] 程紫骅,等.盐酸雷尼替丁HPMC骨架片药物释放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8,29(4):275
[26] 吴子钊,等.雷尼替丁软膏外敷佐治流行性腮腺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6):367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第四册.1994:82
[28] 赵学俭.复方胃蛋白酶颗粒剂的制备及讨论.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5,5(9):31
[29] 胡清孝.注射用碳酸氢钠粉针的试制.药学通报,1987,22(8):461
[30] 周仪容,等.介绍一种包膜产气颗粒剂.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5,5(12):38
[31] 罗筱葵,等.乳酸-碳酸氢钠心脏声学造影剂的研制.中国药学杂志,1993,28(2):85
[32] 张惠英.制霉菌素碳酸氢钠混悬液预防新生儿鹅口疮的疗效探讨.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8,6(5):83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第十三册.1998:50
[34] 国法成,等.医院制剂操作技术.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6
[35] 国法成,等.医院制剂操作技术.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14
[36] 袁晓青,等.复方甘油注射液的制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5,5(4):34
[37] 何恩福,等.复方甘油注射液.中国新药杂志,1993,2(3):32
[38] 刘香臣,等.磷达甘油的配制与应用.西北药学杂志,1998,13(4):192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编.新药品种资料汇编.第二册.1993:35
[40] 朱可,等.复方铋混悬液的研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2):77
[41] 庄意冰,等.兰索拉唑肠溶片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9,34(3):170
[42] 林院生,等.氢氧化铝乳胶混合剂含服防治放射性口腔炎的疗效观察.海峡药学,1997,9(2):27
[43] 薛荣军,等.门冬氨酸钾镁口服液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南通医学院学报,1995,15(2):289
[44] 铝碳酸镁混悬液临床验证协作组.铝碳酸镁混悬液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多中心临床验证总结.广西医学,1997,19(4):599
[45] 郑新乐,等.复方果胶铋药膜治疗复发性口疮疗效观察.中原医刊,2000,27(4):40
[46] 魏华.硫糖铝口嚼片稳定性试验.海军医学杂志,2000,21(2):135
[47] 阮美娟,等.硫糖铝混悬液与片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程比较.新药与临床,1995,14(6):322
[48] 李素青,等.硫糖铝糊剂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4例.新消化病学杂志,1997,5(5):330
[49] 沈海炜,等.硫糖铝混悬液减轻扁桃体术后疼痛临床察.浙江临床医学,2001,3(2):80
[50] 吕竹芬,等.美沙拉嗪缓释片的处方筛选及体外释放度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0,17(6):461
[51] 徐耀传,等.美沙拉嗪缓释剂治疗炎症性肠疾病现状.新药与临床,1996,15(6):362
[52] 全国美沙拉嗪缓释颗粒临床协作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观察.胃肠病学,2001,6(1):52
[53] 张学农,等.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剂处方筛选及溶出度考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3):150
[54] 周天杰,等.碳酸钙泡腾颗粒的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12):533
[55] 朱金屏,等.挤出造粒-气流包衣法制备包衣微料剂Ⅱ.奥美拉唑肠溶微颗粒的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1,32(12):540
[56] 王为达,等.普瑞博思混悬液治疗婴幼儿便秘32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8):691
[57] 苗存文,等.普瑞博思混悬液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综合征.新乡医学院学报,2000,17(5):374
[58] 王云峰,等.西沙必利混悬液治疗新生儿呕吐疗效观察.中国综合临床,2001,17(1):67
[59] 石玲,等.西沙必利混悬液和思密达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32例临床报道.中国综合临床,2001,17(6):479
[60] 熊玉卿,等.盐酸格拉司琼分散片生物等效性评价.中国新药杂志,2000,9(7):468
[61] 沈立,等.比沙可啶栓剂与片剂治疗便秘的临床比较.药学进展,1997,21(4):237
[62] Kaplan MA,等.洛哌丁胺液剂治疗儿童急性腹泻.国外医学药学分期,2000,27(3):185
[63] 王吉成,等.思密达糊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40例疗效观察.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15(1):23
[64] 任志强,等.精氨酸氧氟沙星滴眼液的研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5):315
[65] 苏德元,等.联苯双酯口服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4,23(5):497
[66] 菅凌燕,等.马洛替酯软胶丸的药化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5,11(3):161
[67] 刘祥麟,等.口服核糖核酸(RNA)制剂对肺癌术后康复的临床观察.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1996,3(4):67
[68] 张海松,等.口服促肝细胞生长素微球的研究.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19(4):180
[69] 张海松,等.促肝细胞生长素颗粒剂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药房,1996,7(6):270
[70] 彭守宏,等.非布丙醇乳剂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4,29(12):727
[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新药品种资料汇编.第二册.1993:1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