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疗法的研究在西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起源于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时期,当时伊斯兰教在东南欧也有一定影响,医生在给病人治病时将朗读《圣经》或《古兰经》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1810年美国内科医生B—拉什呼吁精神病医院应提供有益精神健康的读物,通过阅读减轻病人的压力,矫正病理性情绪状态,他是已知的第一位有意识开展阅读疗法的医生。有关阅读疗法研究的第一篇论文《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和消遣》由J.M.高尔特撰写并在1848年的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宣读,该论文提出了阅读疗法的原则、功能与实施方案,分析了患者类型及相应的阅读处方。1916年,美国人塞缪尔·麦克乔德·克罗色尔斯(Samuel Mc Chord Crothers)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上发表文章,首次创造了Bibliotherapy这个词,该词的发明标志着阅读疗法研究在西方的兴起。“Bibliotherapy”乃希腊语“Biblion”(book-图书)与“Oepatteid”(healing or treatment-医治或治疗)的组合,直译成汉语就是“图书疗法”。20世纪阅读疗法的研究首先在美国精神病学界活跃起来,医学词典将“阅读疗法”列入精神病学词条下。1961年“阅读疗法”首次被收入《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第3版,后来阅读疗法在西方图书馆界形成研究热潮。196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主持召开“阅读疗法研讨会”,1969年阅读疗法被收入美国《图书情报学百科全书》。1984年国际图联(IFLA)发表了《图书馆为医院病人和残疾人服务纲要》,强调了阅读疗法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标志着阅读疗法开始明确纳入全世界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中。1990年我国将该词收入图书情报学词典。
中国有悠久的“书疗”历史,文献记载了不少关于图书疗法的医案、佳话和言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阅读疗法素材,以王波为代表的学者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阅读疗法思想和案例进行梳理和总结,勾勒出阅读疗法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中国古代的阅读疗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些作家的文学主张和文学理论著作当中,如杜甫曾有推荐自己的诗为其挚友郑虔的妻子治疗疾病的佳话。明代文学家高濂明确地把阅读作为养生保健方法写入其养生学专著《遵生八笺》中,他认为阅读要在一些前提下遵从一些原则才能收到效果,这实际上是对阅读疗法的应用条件和操作过程进行规范,是中国历史上阅读疗法思想的飞跃。明末清初的戏曲家李渔的《闲情偶寄·颐养部·疗病》,可以说是阅读疗法在中国的第一份理论大纲。清代张潮所写的《书本草》中用中国传统的揭示中药药性的方法来分析书的治疗功能,短而精当,是一份极具中国特色的经典阅读疗法书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