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图书馆管理体制

医学图书馆管理体制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考察这几种体制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图书馆事业本身能够左右的事,而是由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所决定或影响的。基于此,“德国的图书馆采用分权管理体制,国家对其不实行集中管理,而由各省分权,联邦政府提供资金”。因此,其图书馆管理体制也呈现出“金字塔”型的高度集中制。美国是典型的分散制管理体制。

所谓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

图书馆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管理体制在20世纪已明显地形成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体制即德国式的分散管理体制与前苏联的金字塔型的高度集中制以及美国的分散制管理体制等。

具体考察这几种体制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图书馆事业本身能够左右的事,而是由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所决定或影响的。如德国的体制是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采取适当干预、调节和控制,利用工会的协调作用和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实施较为周密的社会保障制度。基于此,“德国的图书馆采用分权管理体制,国家对其不实行集中管理,而由各省分权,联邦政府提供资金”。

前苏联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均表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因此,其图书馆管理体制也呈现出“金字塔”型的高度集中制。图书馆体系的结构和主要政策都是由中央决定的。特别根据图书馆的类型或读者群组成了公共图书馆系统,科技图书馆系统和与各级教育机构相联系的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管理局全面协调各类型图书馆的工作,颁布各种图书馆工作条例。

美国是典型的分散制管理体制。表现在图书馆管理体制上,仍呈现出分散之特性,系统的总构架,各类型规划的制订和管理体制都是多元的、分散的。但也并非没有宏观控制。事实上,国会图书馆和情报技术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起着重要的协调、规划和促进作用。此外美国发达的信息产业和情报网络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政府与私立系统互相竞争,相互牵制,联系十分紧密,再加上比较完善的图书馆及情报工作法律、法规使它分散多元的弊端通过政府的协调作用和相互间的共生相依的自然关系得到弥补,从而形成了一种条块结合,网状布局的体制。美国和西欧各国的公共图书馆采用的是总、分馆制,分馆隶属于总馆,避免了在一个地区形成各图书馆藏书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不会造成资金、馆舍、藏书、人员的浪费。

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形成,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30-40年代,以美国模式为主;第二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时,以前苏联模式为主,表现在图书馆管理体制上是介于集中与分散之间,偏向于集中管理的多元等级结构;第三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虽然图书馆管理体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图书馆界在认识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之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首先加强了图书馆的宏观管理,各系统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本系统的图书馆,国家还于1987年10月成立了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研究并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的建议;研究和协调全国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开发利用;研究和协调全国图书情报系统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的建设”等。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仍有以下主要缺陷:人事、经费、管理等方面均完全隶属于上级主管部门,其服务对象也多限于本系统内,缺乏与其他系统图书馆的协调;系统内集中,系统间分散;未形成统一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机构,整体缺乏协调。体制改革有两个主要意见:一是制定图书馆法和成立统一领导机构;二是加强行业管理,成立行业协会。

行业管理可以借鉴英美图书馆协会的运作机制,其成功运作体现了图书馆事业社会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事业进行社会化管理的良好的、成功的范例。协会有着正规化的科学化的组织结构.有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依靠法律而与政府发生关系,代替政府行使在本行业内的组织、管理与调控职能,对图书馆社会地位的维护与提高、社会形象的彰显、行业规范与标准的制定监督执行、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发挥了核心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