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书馆学教育主要包括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两大部分。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是医学图书馆学教育的主体,在医学图书馆学教育体系中占据基础性、主导性地位。医学图书馆学继续教育是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二者互为补充,不可或缺,具有不同的功能,共同发挥着为我国医学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输送大量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
(一)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历史回顾
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化教育,是在普通图书馆学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医学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大致走过了产生时期、教育体系形成时期、调整改革时期三个阶段。
1.产生时期(20世纪60年代) 在我国,正式的图书馆学教育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基本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完整、功能不同、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而我国的医学图书馆学教育从产生时间上讲要晚得多。我国自1820年创办第一所医学图书馆以来,医学图书馆得到了不断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余年间,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图书馆发展十分迅速,并成为我国最大的专业图书馆系统。
医学图书馆的医学专业特性决定了其人才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即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一般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才能满足医学图书馆工作的需要。而在许多综合性大学开展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由于其学科范围的综合性、宽泛性,不可能实施完全专业对口教育。因此,在原有图书馆学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医学图书馆学相关课程,发展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培养医学图书馆专门人才就成为发展我国医学图书馆事业的迫切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率先创办了医学图书馆专业班,此为我国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源头。此后,一些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陆续创办了不同层次的医学图书馆学专业班,为医学图书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实用人才。可见,对医学图书馆专业人才的需要是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2.教育体系形成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我国图书馆工作中发生了重要变化。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并在图书馆工作中得到大量应用,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环境逐步形成,这使传统的图书馆工作得以深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开辟了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同时,图书馆工作中开始大量吸收情报工作方法,图书馆工作与情报工作紧密结合,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发展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形态。
与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发展相联系,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逐步走向融合,其一体化亦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学科发展趋势,这对负有培养专业人才使命的医学图书馆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的医学图书馆学教育,也逐步走出了单纯以图书馆工作程序为对象,内容以经验描述为主体的内向型、封闭型教育模式,开始进行大幅度突破,并逐步与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相融合,呈现出明显的情报化、现代化倾向。传统医学图书馆学教育与情报科学相融合,直接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医学图书情报学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适应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趋势,许多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医学图书情报学专业。经国家教委批准,从1985年起,白求恩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先后建立了医学图书情报学专业,并确定了医学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科地位,尔后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医药本科专业目录》中将该专业列入应用文理工科类专业,定名为“图书情报学(医学、药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图书情报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并由此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
在高等医学院校成立医学图书情报专业,开展医学图书情报教育,培养适应医学图书情报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医学图书馆学教育的显著特点,它充分发挥了医学院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使人才培养与医学图书情报领域结合得更加紧密。在传统图书馆学教育的基础上融入情报学课程,开展医学图书情报教育,这是我国医学图书馆学教育史上发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它为医学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调整改革时期(20世纪90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这种形势下,卫生部根据国务院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部署的总体要求,于1995年开始启动“金卫工程”,以推动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医学图书情报教育中开始渗入愈来愈多的“信息学因素”。在医学图书情报教育中涌现出信息学、信息管理、现代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等新的活跃板块,这给传统的医学图书情报教育带来了很大冲击,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显然已不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改革,完成传统医学图书情报教育模式向医学信息学教育模式的转变,是适应医药卫生领域以及医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从1993年开始,以率先建立医学图书情报学系的四所院校先后将医学图书情报专业改名为医药(或医学)信息学系为主要标志,开始了我国医学图书情报教育向信息学教育的调整、转变时期。上述院校在对医学图书情报院系进行更名的基础上,更对专业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有关内容,并逐渐加大其比例。此外,其他一些院校根据医院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安排医学信息学专业教学内容。如:广东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等。这为医院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以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培养了专门的人才。在医学信息学教育不断得到发展的背景下,1998年国家教育部在对高校的专业设置的调整中,将医学图书情报专业归到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一大专业下,并称为“医药信息管理学系”。2003年将“医学信息学”正式列为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外专业。这标志着传统医学图书情报学教育模式向医学信息学教育模式的调整、转化正式得到了确认,直接促进了我国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在国内形成“第二次浪潮”。医学图书情报教育向医学信息学教育的转变是我国医学图书馆学教育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要转折。目前,这一过程正随着我国医学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向纵深发展。
综上,从我国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上可以看出,一方面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产生、发展与医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反映出信息社会,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从20世纪60年代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产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医学图书情报学教育体系的形成,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医学信息学教育,40余年来,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医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紧密相连。
(二)医学图书馆学继续教育的简要回顾
继续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受到的连续的、各方面的教育的全部总和,它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体现与实施。正是由于学校教育难以满足专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以及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与延伸的医学图书馆学继续教育一直在开展着。
1.产生时期(20世纪60年代) 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规范性、专业性强等特点,但受到学时、学制的限制,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毕业生迈出校门后,学校教育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因此,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医学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都要面对知识老化、信息技术引发的工作环境变化、医学生物科学迅速发展等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显然是不可能靠一次正规的学校教育得到解决的。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无论是对医学图书馆员自身,还是对医学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端重要性。
在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个别学校就创办了医学图书馆专业班,开始了培训医学图书馆员的工作。此后,一些地方及军内医药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先后举办了数期医学图书馆专业班。但由于多是各个医学高校图书馆独自开展,有一定的自发性,多是局限在单个图书馆的狭小范围,缺乏图书馆之间的通力合作。培训内容基本上是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做法,培训范围、培训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影响力较小。
2.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 这一时期,国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出台了有关政策。1979年我国第一次引进了“继续工程教育”这一概念,从而将国际上通行的继续教育经验和做法引入中国。至此我国医学图书馆界便更多地开始创办不同层次的医学图书馆员培训班,医学图书馆学继续教育开始得到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各级各类医学图书馆学术机构开始产生,它们在医学图书馆学继续教育方面充分发挥了组织、领导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高等院校医药图书馆协会、全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研究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医院图书馆委员会、中华医学会信息学分会等全国性医学图书馆学术团体成立,坚持抓图书馆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实用性、针对性强、技术含量大的应用型课程,不断提高医学图书馆员素质。使医学图书馆学继续教育开始走上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良性循环轨道。
3.网络化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高校图书馆的网络环境开始形成,医学图书馆开始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型时期。新业务、新技术迅速进入医学图书馆,传统的手工分类编目、手工借还逐步转向自动化、电子化。网络环境的迅速变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相当一部分医学图书馆员感到难以适应,知识结构的严重老化使其对继续教育的要求十分迫切。医学继续教育需要的显著增强是促进网络环境下继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继续教育的网络化发展是这一时期医学图书馆学继续教育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网络教学、远程大学、远程教育应运而生,继续教育日益呈现出电教化、网络化倾向。它打破了时空限制,其受众范围大大拓展。如2006年“CALIS医学图书馆员远程继续教育课程”的开通,开创了医学图书馆界继续教育工作的新模式,为全国医学图书馆界提供了一个实施医学图书馆学继续教育以及交流合作的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