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学信息学教育发展迅速
国际上比较重视医学信息学教育,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工作。到目前为止,不少国家已经能培养出医学信息学硕士和博士。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起步较晚,从四所院校1993年以后先后将医学图书情报专业改名为医药(或医学)信息学系开始,医学信息学教育至今走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无不重视本国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卫生部根据国务院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部署的总体要求,结合十几年来卫生系统计算机信息事业发展的形势,于1995年全面启动金卫工程。作为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目前已经建立的信息或网络系统如医院信息系统、防疫信息网、医学科技信息网等正在逐步完善和提高;其他的业务子系统也在稳步实施。因此,我国需要大量的具备医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管理等多重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医学信息学教育的迅速发展正是适应这一形势的体现。
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统计表明,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学校2000年前为4所;2001年有8所;2002年有6所;2003年、2004年各有4所。
仅仅几年,开办医学信息学专业的院校从2000年以前的4所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二十几所,加上其他相关专业,实际上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40所,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正在蓬勃兴起,适应了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以及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内容向现代医学信息学教育转化
在国外,医学信息学是作为一门医学领域中的独立学科而出现的。其医学信息学教育专业课程除了临床医学、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之外,还有决策科学、统计学、心理学、卫生策略学、道德规范等等。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渗透了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各学科及相关领域。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科学、严谨、成熟的体系。
由于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在医学图书情报专业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在教育内容上侧重于医学文献型信息的管理和分析研究。目前,以医学文献信息系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事实上已经成为由医学图书情报学、文献学教育延续和发展起来的基础框架和学科特征。此外,由于在整个医学信息学教育中,信息处理是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都从计算机医学应用着手,并将其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另外,还注重医学基础知识的教育,突出医学背景知识的专业特色。
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可从医学信息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得到体现,因为课程设置集中体现、反映了教育内容。随着信息产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医学图书情报专业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学知识,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保持医学和外语课程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传统的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逐渐向信息学、信息管理学变化发展,并且相关计算机的课程一直处于递增状态。医学、医学图书情报学、计算机、外语四部分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构成了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的课程范式。
(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在培养层次上多数院校均为本科,构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专业教育架构。近些年来,在培养具有学士学位的教育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科研院所、医学图书情报机构以及医疗卫生行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极大地缓解了上述领域合格人才与专业人员断层、匮乏的主要矛盾。
随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奏效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专业教育架构已难以为继,发展精英教育——即开展硕士学位乃至博士学位教育已是必然趋势。而且,医学信息学教育作为一门复合性学科的教育,更适合在研究生、博士生层面进行。此外,不仅医学信息学研究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研究人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趋势同样需要大量具有医学信息学知识的高层次的人才。
1997年后,原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和原湖南医科大学等4所大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层次进一步提升,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军事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湖南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先后创办了情报学或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点,开设医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培养高层次医学情报研究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网络环境下的继续教育发展迅速
在卫生部教育司和网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于1992年10月开通,该网络可以及时把握全国各地的医学图书馆员培训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全国医学图书馆员的培训规划并协调各省的在职培训计划。国家卫生部于1996年成立了CME(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委员会,并于1997年1月出台《CME“九五”规划》。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成立CME委员会领导小组,指导CME工作的开展,仅2000年审批和公布的国家级CME项目就达3 502项。
我国各级医学图书馆学会,充分发挥其在医学图书馆界的组织凝聚力,一直把加强人员的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当作一项重要、长期的任务来抓,取得显著的成绩。同时,充分发挥其组织牵动功能,积极组织继续教育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中华基金会提供资助,在我国设定“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师资培训奖学金”,仅从1991年底到1995年间就已连续举办数期,招收15所高等医学院校万余名研修生和访问学者,迈出了继续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图书馆网络环境的逐步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开始成为医学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工作环境与手段的变化,读者信息需求的新变化,“网络导航员”、“信息管理员”、“信息技术专家”等赋予医学图书馆员的新称谓,都对医学图书馆员开展继续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基于网络环境的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学应运而生,使得医学图书馆员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身知识修养、业务能力成为可能。这不仅解决了因经费、人员等造成的限制条件;同时也使得继续教育大大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时空限制,带来了继续教育的革命性变化。
综上所述,医学图书馆学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大大提高了医学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全面素质。继续教育与学校专业教育密切配合,为医学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成为促进医学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