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图书馆与情报学百科全书》主编,著名情报学家Allen Kent曾经用“Resource Sharing in Libraries是若干个图书馆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工作方式”来表述“图书馆资源共享”。他说:“‘资源共享’最确切的意义是指互惠(reciprocity),表示一种每个成员都拥有一些可以贡献给其他成员的有用的东西,并且每个成员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东西的伙伴关系。”“开展资源共享的唯一途径是拥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具有共享资源的意愿和实施资源共享的计划,否则资源共享就是一个空洞无物的概念,因为非此则不能按需提供帮助。”可见“相互依存“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特征。馆际互借文献共享、联合编目、书目共享、联合采购、大型数据库共享以及后来发展迅速的网络资源共享都是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由于文献出版数量急剧增长,价格大幅上涨,而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却相对短缺,单个图书情报机构的藏书建设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文献需求。于是,图书情报机构之间开展了协调采购、合作藏书、资源共享的活动。
20世纪9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者提出用“文献资源共享”取代“图书馆资源共享”,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信息资源共享”又取代“文献资源共享”,成为一个普遍使用的专业术语,包含了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
我国早期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理论;二是图书馆协作或图书馆网络理论。现代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二是图书馆联盟理论。
1.宏观文献资源建设 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一批图书馆学理论家看到了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性,因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一理论领域。当时提出了以“文献资源建设”取代“藏书建设”的崭新思想,并将馆际协调、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行业或地区分工协作等一系列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带入了我们的理论视野。从世界范围看,当时我国的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基本吸收了国外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先进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肖自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开展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文献资源调查。他认为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的核心是提高国家文献资源保障率。而要在一个文献资源购买力有限的国家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通过宏观管理与分工协调,实现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这一理论的基点和框架在当时的信息环境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几乎没有超越这一理论的。
所谓文献资源建设,就是依据图书情报机构的服务任务与服务对象以及整个社会的文献情报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特定功能的文献资源体系的全过程。文献资源建设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在微观层次上,是指具体图书情报机构的藏书体系建设,即图书馆如何将各种分散无序的文献予以选择收集、组织管理,使之成为藏书体系,以满足本馆服务对象的需求。在宏观层次上,是指一定范围内(地区、系统、国家乃至国际)的众多图书情报机构对文献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最后形成一个文献资源整体系统,以保障和满足整个社会对文献的需求。微观文献资源建设与宏观文献资源建设二者有密切的关系。微观文献资源建设是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而微观文献资源建设也离不开宏观文献资源建设,因为单个的图书馆不可能全面地收藏所有的文献,如果没有统一规划与分工协调,就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就不可能全面满足整个社会对文献的需求。
2.图书馆网络 文献资源共享的另一个问题是发展馆际互借,建立图书馆网络,变馆藏为国藏。这一理论,早期苏联图书馆学中已形成了基本论点。在国内,1957年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为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网而努力工作》及1981年版《图书馆学基础》等,使这一理论达到了非常系统的地步。其核心是:应该建立一个正式的有组织的网络,对图书馆事业进行统一管理,以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协调;协调内容除藏书建设外,还有统一编目和编制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等。
3.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普及、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理论从文献资源建设转变到信息资源建设。
首先,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已不再局限于馆藏物理形态的文献,各种形式的电子化或数字化的信息迅速地涌入图书馆。文献资源只是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中的一种类型,数字化信息的生产、组织、加工、存取等工作内容,不是文献资源建设所能涵盖的。
其次,文献资源建设所关注的主要是图书馆“拥有”的实体馆藏,而在网络环境中,读者获取信息却不一定依赖实体的馆藏。因为因特网络将不同地区、不同系统的图书馆连为一体,读者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本馆缺乏的信息。因而图书馆的资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即由单一的实体馆藏变成了实体馆藏加虚拟馆藏。
再次,文献资源建设已经注意到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和资源共享问题,但只有在网络环境中,借助于先进的信息生产、存储与传递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和共享,真正建立一个无比丰富的信息资源保障系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代根兴、吴晞等学者先后撰文明确提出用信息资源建设取代文献资源建设的观点。在确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时,应该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可获知能力和文献信息资源的可获得能力取代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的文献资源保障率;一个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必须有: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书目信息存取体系;文献传送体系。
2000年,高波、吴慰慈撰写的《从文献资源到信息资源建设》,深入分析了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理论转变的必要性,系统阐述了有关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及信息资源理论体系的观点。该文的重要性还在于明确了信息资源建设与文献资源建设和馆藏建设是包容关系,而不是取代关系。换言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并不因为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提出而消失,相反,它作为信息资源建设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该文提出了一个由基础理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三个部分组成的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体系。
高波在其博士论文中具体分析了广义和狭义的信息资源共享。广义的信息资源共享包括共建、共知、共享三层含义(三者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缺一不可):共建是共享的物质基础,没有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就没有充分的信息资源保证;共知是共建和共享的信息基础,没有书目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就无从谈起;共享又是共建和共知的目的,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狭义的信息资源共享:专指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馆际互阅、联合咨询、网上阅读等相互利用他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活动。
肖希明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认为信息资源共享是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是图书馆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而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信息资源共建。在新的信息环境中,文献信息数量激增与图书馆有限收藏能力的矛盾加剧,信息需求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与图书馆满足需求的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网络环境使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变得更为必要和迫切,同时也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整体规划与图书馆之间的分工协调,建设相对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形成覆盖面宽,利用方便快捷的书目信息网络,实现网络公共查询、联机合作编目、馆际互借、协调采购等功能;建立迅速高效的电子文献传递系统。
4.图书馆联盟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一般是两个或多个图书馆之间为节省成本或改进服务的目的而开展的,以合作藏书、联合目录和馆际互借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活动。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因特网出现并迅速普及,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数字化资源急剧增长,各种信息提供商、信息内容服务商纷纷涌现,与图书馆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所有这些,都为图书馆合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因此,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必须寻求一种经过正式组织、合作更加紧密、更具有协同性的形式。图书馆联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兴起的一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形式。
“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um),实际应用中多使用其复数形式“Library Consortiums”。在称谓上,图书馆联盟有不同的名称,如Library alliance,Library consortium of consortia,Library coalition,Library council等。我国图书馆界对这些称谓的翻译也多种多样,有图书馆同盟,图书馆共同体,图书馆合作体,图书馆理事会等。
图书馆联盟的概念可表述为:图书馆联盟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为主体,联合相关信息资源系统,为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而组织起来的非营利的正式组织,其成员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
图书馆联盟的基本宗旨是为了降低图书馆的运行成本,改善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条件。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信息环境中,图书馆联盟的功能是不同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图书馆联盟,主要功能多是编制联合目录、采购协调、馆际互借等。今天,“国际图书馆联盟联合体(ICOLC)将图书馆联盟的基本功能总结为:藏书建设协调、电子资源集团采购、电子资源存储与运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联合目录、人员培训和藏书保护等七项。
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功能也大体经历了这样的演变。早期的图书馆馆际合作基本上限于联合目录和馆际互借等功能。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合作形式多基于图书馆自动化技术及网络环境,如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珠江三角洲地区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建立的图书馆联盟,如CALIS,则将信息资源的协调采集、特色数据库、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及人员培训等作为联盟的主要功能。目前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信息资源协调采集;联合目录和联合编目;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数字资源建设及资源合作储存;参考咨询服务协作;计算机资源共享;人员培训与业务辅导。
上述这些理论也基本上应用到医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之中,促进了我国医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医学图书馆网络建设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