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军医学资源共享组织机构的建立 为加强对全军医学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20世纪80年代初,军队成立了全军医学情报网,组织了编制联合目录、馆际互借等文献共享活动。1990年5月原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和原解放军总医院图书馆合并扩建为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并定位为“全军医学图书资料中心和医学信息交流中心”,其基本任务为:为全军卫生系统医疗、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图书文献资料服务、医学信息咨询服务;指导全军医学图书馆的业务技术工作;组织全军性医学图书馆学术交流;为全军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承担图书馆学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
1990年11月,全军医学期刊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全军医学情报网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规则》。1992年7月,全军医学情报网文献管理专业组召开了“全军医学文献学术会议”,通过了《全军医学情报网文献管理专业组章程》,明确该专业组为全军医学文献管理的学术性组织,是全军医学图书情报系统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总后卫生部组织领导、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和四所军医大学图书馆为支撑的全军医学图书馆资源共享协作网,以更好地开展医学图书馆的文献共建共享工作。
1993年10月,全军第一届医学图书馆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会议通过了《全军医学图书馆资源共享条例》。条文中明确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全军各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联合制订文献资源采购计划,在全军范围内协调医学文献资源的合理分布;条例规定了“协作网”吸收军队中心医院以上的医学图书馆入网。“协作网”的任务主要是:联合采购、联合编目、联合服务。当时服务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军用卫星建立数据传输通讯网,进行一次文献的传输,同时利用电传、邮寄等开展联合服务。1994年“协作网”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召开,此后至今每年均召开一次“协作网”例会,就外文原版刊的订购,孤本刊承担馆的增减,书刊订购计划,馆际互借及文献共享存在的问题进行协商,并开展联合人员培训工作。
为了使全军医学文献更有序的管理和资源共享,1998年9月“协作网”对原条例进行了修订,制订了实施办法,由总后勤部卫生部向全军卫生系统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军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全军各有关单位加强本单位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资源共享协作网的作用。明确全军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是在总后勤部卫生部领导下的专业协作组织,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和各军医大学图书馆为协作网的中心馆。协作网的宗旨是充分发挥全军各医学图书馆的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利用全军医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更好地为全军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服务。
2.全军外文原版期刊的协调订购 作为医学专业图书馆,从经费的角度来讲,外文期刊几乎占总经费的90%,为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益,协作网每年召开工作会,就外文期刊的订购进行协调。此项工作盘活了全军的信息资源采购,减少了重订率,节约了订购经费。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与四所军医大学图书馆加强协调,将原来由四个馆订购的90种医学外文期刊改为由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承担,其中包括John Wiley &Sons、Elsevier Science等著名出版社出版的质量一流的高价刊,较好地满足了军医大学和全军各馆的需求。
3.全军外文期刊联合目录的编制 1982年11月,全军医学情报网西安会议研究决定编制《军事医学情报网西文期刊联合目录》。1984年12月,经过11个参编单位的共同努力,该联目正式出版。它收录了1981年以前军队11个主要医学图书馆收藏的63个国家和地区的4 000余种西文期刊。同年,解放军总医院牵头编写的《临床医学情报网西文期刊联合目录》也出版发行。1990年11月,全军医学期刊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达成了编制《全军生物医学外文期刊联合目录》的协议,并于1993年出版发行。
1997年,由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组织并负责软件开发和数据整合,39家军队医学图书馆参加数据提供,完成《全军生物医学外文期刊联目数据库(机读版)》(1991-1995年)的编制工作,当年在“协作网”例会上向全军推广应用,光盘发至全军医学图书馆。各协作网单位指定专人负责联目数据库的编制,每年由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汇总更新。为实现全国范围的期刊资源共享,军队系统医学图书馆作为国家医学基础信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了《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工作。2000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代表全军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达成协议,由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统一组织、协调军队系统医学单位参与《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并负责数据的收集、汇总、业务辅导等工作。《全军生物医学外文期刊联目数据库》并入《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为全国的医学信息资源共享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文献提供服务 协调订购与联合目录的编制是为了互通有无,共建共享。“联目”的推广应用,大大地促进了文献资源的共享工作,一些规模较小的图书馆能通过“联目”找到所需文献收藏馆,快捷地得到文献。这些文献通过复印、邮寄、传真、扫描、E-mail发送等手段送到需求馆,缓解了中小型医学图书馆由于经费少无力购买原版刊,而工作人员又迫切需要的矛盾。
5.全军医学图书共享网络工程 1992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与四所军医大学图书馆、武警医学院图书馆共同建立的全军医学图书馆卫星数据通信网(小型地面卫星通信网络系统)开通,开始了一次文献的卫星传输服务。1998年11月,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完成了全军医学图书馆自动化网络集成系统的研制工作,开通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和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高速光纤城域网。北京地区军队卫生系统的“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们全部实现了在家里就能检索图书馆资料的目标。
全军医学图书共享网络工程立足军队卫生人员的实际需要,运用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结合医学信息特点,通过开展对医学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医学文献信息的组织方法、系统设计模型、医学专业数据库开发技术和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构建一个开放型、分布式、跨平台的医学数字图书馆网络应用服务保障体系。工程以资源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主,探索出一条全军医学图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之路,为军队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医学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和保障。
1993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研究开发了《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2004年,又完成《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EMCC)的研制工作,收录军内订购的生物医学专业外文期刊。用户根据CMCC和EMCC查询的结果,向系统提出文献需求。系统自动反馈给工作人员,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所需资料。军内较大的医学图书馆均可参加这一联合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图书馆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军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发展目标也将不断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