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果 唐 飞 李思莹
摘要:出版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它承载着一定的精神文化内容和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在我国,出版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在图书出版编辑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对图书的质量有着莫大的影响,尤其是编校质量已作为图书质量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年来,图书的编校质量差错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困扰我国出版行业的老大难问题。本文主要从编校质量对于图书出版的重要性、编校质量的现状、编校质量下降的原因以及提高编校质量的对策四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出版;编校质量;管理;编校人员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句话出自于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可见,书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行业得到了迅速而又积极、健康的发展。但近几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电子网络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书籍地位发生了动摇,使得部分图书质量有所下降,我们必须对此引起重视。
一、编校质量对于图书出版的重要性
出版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它承载着一定的精神文化内容和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出版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出版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4项,有其中1项不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不合格。该规定明确指出,差错率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编校质量成为图书质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二、编校质量的现状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部署,全国经营性出版单位于2010年年底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转企改制后,中小型出版社编辑在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和严格的考核压力之下,难免会出现重图书数量轻图书质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在编辑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对图书的质量有着莫大的影响,尤其是编校质量已作为图书质量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年来,图书的编校质量差错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困扰我国出版行业的老大难问题。
三、编校质量下降的原因
(一)原稿质量差,作者写作水平参差不齐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力,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我国出版行业得到了迅速而又积极、健康的发展,随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者。毋庸讳言,在这个队伍中混杂了一些写作水平低、责任感欠缺,以“创收”和“名利”为目的的作者。例如,有部分作者为职称晋升抄袭他人作品,或者东拼西凑他人作品,书中个人观点少之又少,甚至还有部分作者让他人代写。
(二)编校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出版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然而,有些出版社为追求高经济效益、高效率和高速度,新进编辑不经过专门的培训就上岗,没有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校对工作完全交给社外人员的情况屡见不鲜。周奇先生曾在《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一文中建议,编校人员的配备比例应确定为5∶1。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强烈地冲击着图书的编校质量和社会效益。
(三)编校人员难以掌控时间管理
出版流程中的编辑加工、校对、排版、印刷、装订和发行等环节,涉及与多方人员的沟通、合作,在时间管理上很难进行有效的掌控。在图书出版旺季,编辑会遇到因书稿集中而无法按时出版的情况,但合同时间上有明确规定,加之作者又一再催促,部分编辑便会不顾编校质量而加快编校速度。
(四)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出版单位管理缺乏有效的机制,质量意识淡薄,对图书质量重视不够,对其没有进行严格把关,一味追求出书的速度和数量,减少编校次数和环节,书稿的三审和三校一读制度流于形式。整个编辑出版流程缺乏质量保障机制,一切都是编辑自主操作完成。责任意识强的编辑,会按照出版流程,遵守三审和三校一读制度进行图书编校质量的把关;质量意识淡薄的编辑,则会不顾编校质量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出书,没真正执行图书保障制度。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图书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四、提高编校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选题策划,坚持编前审稿
选题策划是按照一定的编辑思想而形成的选题的有机组合,由出版单位根据出版方针、本单位的专业分工范围以及出版资源条件,综合分析读者需要和市场情况,对设计、采用的选题进行梳理和筛选之后编制而成,是出版单位的“施工蓝图”。这就要求编辑应注意收集、研究与本社出书有关的信息,了解掌握有关的学术、学科发展状况及读者需求和图书市场的供求情况,联系一批高写作水平、高素质的作者,从根本上保证图书的质量。坚持编前审稿,对不合格的稿件应及时退稿,对质量稍差的稿件应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直到稿件达到质量标准再予以编校,这不仅保证了图书的质量,而且还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二)开展业务专业培训,提高编校人员素质
学习是无止境的,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出版社应该制定相应的培训体系,对编辑进行长期且持续的培训。对刚进入出版行业的人员首先要进行基本的编辑业务知识和职业素养培训,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市场意识和产品意识的强化培训,给他们宣讲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特别是通过典型事例向他们强调政治质量关系图书的生死存亡,使他们明白自己工作的职责,从思想上对编校质量引起高度重视。在日常工作中,为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和进一步提升编校人员素质,出版社应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业务讲座,让编校人员能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还应不定期在社里举行编校人员之间的心得交流座谈会,让编校人员之间进行编校心得体会交流,探讨编校技术问题和在编校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
(三)应严格遵守各项制度
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稿件的编发审核制度,应严格执行稿件“三审制度”“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复审、终审和校对工作。《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明确指出:“在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出版社应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负责专业校对工作。每一本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一般图书的专业校对应不低于三个校次,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
(四)实行严格的编校管理和奖惩制度
图书的编校质量是衡量图书质量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为激励编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保证编校质量,出版社应建立按劳付酬、多劳多得、按质论奖、奖罚分明的分配制度。依据图书质量检查的评定结果,确定奖励的人员和部门,并将年度图书质量考评与员工年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挂钩。建立一套完整的编校管理和奖惩制度后,不仅要根据本社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不断完善,而且还要严格执行。
(五)出版管理部门加强对图书质量的管理力度
国家对于图书质量的管理发布过不少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这些规范性文件对图书质量保障提出了集体的要求。有了较有力度的监控政策基础,并不等于实际的监控力度,而真正能够提高图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于监控机制应发挥实际作用。这首先需要出版管理部门常抓不懈地努力实施,每年要进行图书质量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职称评定等挂钩,形成出优质图书光荣、出不合格图书可耻的社会风气,从而增强编辑的危机意识,形成提高图书质量的外在压力,从而规范出版行为,形成有序的图书市场,使图书出版朝着繁荣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图书是知识的源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它不但影响着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审美情趣等,更对国家的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应在党的号召下,积极响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严格把握图书编校质量,提高图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初级)[M].武汉:崇文书局,2011.
[3]中国编辑学会.出版专业基础(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周奇.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J].中国出版,2003(4):17.
[5]蔡鸿程.作者编辑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6]罗月花.图书编校质量例证分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7]郭爱民.图书报刊质量问题面面观——常见编校差错例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