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乙型肝炎病毒简史

乙型肝炎病毒简史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HBV危害人类的时间久远,给人们的健康造成的损失巨大。在2 000年前《内经》中有黄疸、胁痛、症积等记载,根本没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疾病名称,更无对HBV的认识。这可能是第一次记录到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性。1976年10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会议中,病毒性肝炎专家委员会对HBV及其抗原抗体系统曾统一命名。1978-1980年,利用DNAP的活性,陆续发现了几种动物的DNA肝炎病毒,从而建立了嗜肝DNA病毒科。

HBV危害人类的时间久远,给人们的健康造成的损失巨大。据有关资料推测,母婴垂直传播的方式在人间存在与HBV的进化史相一致,已延续了8 500万年以上,垂直传播了几百万代。由于历史的局限及科学技术的滞后,而对HBV感染人类机体的漫长过程毫无直观认识。

在2 000年前《内经》中有黄疸、胁痛、症积等记载,根本没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疾病名称,更无对HBV的认识。直至1883年德国的造船工人中1 289名,接种了由人淋巴结制备的牛痘疫苗,数周至数月后有15%出现了黄疸。这可能是第一次记录到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1年,美军接种血清黄热病疫苗时发生了2 800例肝炎,但对其病原体仍然没有认识。待到1965年,美国科学家布朗勃(Blumberg),在研究人类血浆蛋白遗传多态性过程中,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血清中发现了一种脂蛋白,并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后来经过大量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一些肝炎患者的血液中可检测到这种抗原,因而命名为:“肝炎相关抗原(HAA)。”1970年Dane等,在电镜下鉴定了Dane颗粒,即HBV颗粒。也进一步阐明了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的3种形式的病毒颗粒及其抗原抗体系统。

自从Blumberg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以来,医学界对HBV的研究有了划时代进展,也使Blumberg获得了1976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1976年10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会议中,病毒性肝炎专家委员会对HBV及其抗原抗体系统曾统一命名。至今各文献报道中有如下表述:

乙型肝炎病毒,即Dane颗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抗-HBV的表面抗原,即小球形颗粒、管状颗粒/丝状颗粒/柱状颗粒;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表示HBV的HBsAg的抗体,即抗-HBs/anti-HBs;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 B core antigen,HBcAg),表示HBV的核心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 HBcAb),表示HBV的HBcAg的抗体,即抗-HBc/anti-HBc;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tiologic antigen,HBeAg),表示HBV的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hepatitis B etiologic antibody,HBeAb),表示HBV的HBeAg的抗体,即抗-HBe/anti-HBe。

HBV-DNA聚合酶:1971年Hirchman等从3份HBsAg阳性血清超速离心的制备品中发现了DNA聚合酶。这一发现于1973年得到了Kaplan和Krugman等的证实,首次确定Dane颗粒内含有DNA聚合酶(DNAP)。1978-1980年,利用DNAP的活性,陆续发现了几种动物的DNA肝炎病毒,从而建立了嗜肝DNA病毒科。后来研究发现DNAP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酶分子,具有DNA指导的DNA多聚酶(DDDP)、RNA指导的DNA多聚酶(RDDP)和RNA酶H活性。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HBV基因组的深入探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抗原抗体系统,即HBxAg/抗-HBx。

HBV负链核苷酸序列至少有4个开放读架(Open reading frame,ORF),(前-前-S和前-X区的存在也得到了验证):C、P、S基因分别编码核壳、聚合酶和外膜蛋白;另外一个ORF因开始鉴定时对其基因产物的功能不明而称X,现已了解X蛋白调节病毒基因的转录水平。

HBxAg/抗-HBx代表了一种对HBV感染特异的抗原抗体系统,是HBV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