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感染人类最小的双链DNA病毒。基因组结构精密,功能齐全,以最小的容量发挥高效功能。其独特的基因结构为小环状、部分双股HBV-DNA,即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HBV-DNA较长的一链为负链,全长约3.2kb个核苷酸,较短的一链为正链,双链长度不对称,正链不完全封闭,仅5′端固定。其长度可为负链50%~100%。因而在HBV群体中有不同长度的正链与全长负链相匹配,仅有部分长度为双链(图2-1)。两链的5′端间固定,5′端间的224bp为黏性末端,其两侧各有顺向,11bp的直接重复序列(DR)。DR1和DR2在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DR1是前基因组RNA和负链DNA合成的起点;DR1和DR2的相对同源性,使HBV-DNA分子在复制过程中形成长粘性末端,进而形成环状(图2-2)。
HBV负链核苷序列的4个ORF为: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分别编码外膜蛋白(HBsAg)、DNA聚合酶、核壳蛋白HBeAg/HBcAg和HBxAg。各ORF的组成及功能分述如下。
(一)S基因区(S-ORF)
S-ORF全长1 167bp。由S基因,前S1基因及前S2基因(近期发现的前-前-S)组成。
SHBsAg:S基因(678bp)编码含226个氨基酸多肽,称为S蛋白,小表面抗原(SHBsAg)或主蛋白。可能由cccDN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由2.1kb s-mRNA合成。
图2-1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示意图
负链的4个ORF为:S基因区(前S1、前S2、S);C基因区(前C和C);P基因区;X基因区
(引自:韩硬海.临床肝脏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图2-2 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示意图
DNA-Plus-Strang.DNA正链;DNA-Minus-Strang.DNA负链;GenC.C基因;RegionX.X基因区;RegionP.P基因区;GenS.S基因;Pr-S1.前S1;Pr-S2.前S2;PrC.前C区;Terminales Protein.末端蛋白;DNA Polymerase.DNA聚合酶;RNAse.RNA酶;Core.核;Hülle.外壳
(引自:郝连杰,译.肝炎及其后果.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MHBsAg:前S2基因(165bp)编码含55个氨基酸多肽,称前S2蛋白;前S2基因和S基因连续编码的多肽(含前S2蛋白和S蛋白)称为中表面抗原(MHBsAg)或中蛋白。亦为cccDN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由2.1kb,mRNA合成。
LHBsAg:前S1基因(324bp)编码含108个氨基酸的多肽,称为前S1蛋白。为cccDN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由2.4kbmRNA合成(图2-3)。
图2-3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周期
(引自: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前S1基因,前S2基因和S基因连续编码的多肽(含前S1蛋白、前S2蛋白和S蛋白)称大表面抗原(LHBsAg)或大蛋白。主蛋白、中蛋白及大蛋白分别以SHBsAg、MHBsAg、LHBsAg取而代之。S-ORF上述各段编码产物均属于HBV包膜蛋白(HBsAg)的范畴。HBsAg中的前S1蛋白和前S2蛋白与HBV侵入肝细胞有关。血清中的前S1蛋白和前S2蛋白出现较早,是传染性的标志。MHBsAg含前S2蛋白,LHBsAg含前S1蛋白和前S2蛋白,其血清内阳性也提示有传染性。
HBsAg在HBV复制时可出现在受感染的肝细胞质,肝细胞膜和血循环中。AHB时,于潜伏期后,HBsAg可在血中被检出,至4~5个月转阴。如果HBsAg在体内持续存在6个月仍不消失,则可伴随CHB或AsC或AsL长期存在体内。
HBsAg在CHB或AsC过程中于HBV复制时,除由2.1kb RNA和2.4kb RNA合成外还可由HBV-DNA片段整合入肝细胞DNA中的肝细胞不断产生。即使HBV停止复制,或HBV从体内被彻底清除,血液中HBsAg仍可阳性。此种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似应无传染性。在临床实践中对于HBV-DNA、HBeAg均阴性,ALT正常的非活动性慢性HBsAg携带者(AsL),只进行医学观察,不进行特殊治疗。
HBsAg在AHB患者血清内转阴时,其特异性抗体HBsAb转阳之间相隔数周时间,血清中即测不出HBsAg,也测不出HBsAb,称为“窗口期”。此期HBsAg和HBsAb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于血循环中。HBsAb是保护性抗体,是有免疫力的标志。血清前S1和前S2的特异抗体,抗-前S1和抗-前S2出现时间比HBsAb早,也是HBV复制减弱或将被清除的标志。非HBV感染者注射乙肝疫苗(HBVac)后产生HBsAb也是对HBV有免疫力的标志。
1.HBsAg的亚型 HBsAg有4个主要血清型:adr、adw、ayr、ayw。又因r和w还可细分,故有10个亚型:adr、adw2、adw4、adyw、adyr、ayw1、ayw3、ayw4、ayw2、ayr。共同决定簇a的抗体对不同亚型感染有保护作用,但交叉免疫不完全。亚型决定簇只诱导本亚型的保护性免疫。
我国长江以北以adr占优势,长江以南以adr和adw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当地民族几乎均为ayw2、ayw3和ayw4。
2.HBsAg与HBsAb共存 在HBV感染的恢复期3%可以同时检测到HBsAg和HB-sAb。这种现象提示病人有活跃的免疫反应,肝脏也有较明显的炎性变化,其原因为:①抗原抗体转换阶段;②不同亚型的重叠感染;③不同亚型间的转换;④HBV2感染;⑤S基因变异;⑥免疫逃避。
HBV2感染是由HBV变异株引起,其特点是单项HBsAg(+),恢复期无HBsAb血清转换,或血清中同时检出HBsAg和HBsAb。前者被认为HBV2感染HBV易感者引起,后者是HBV感染已产生HBsAb的HBV非易感者(免疫接种或自然免疫)引起。
HBsAg“a”决定簇是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和序列保守的HBV各亚型的共同决定簇,其在124、137、139、147位各有一个半胱氨酸残基,借其巯基间二硫键形成一个双环结构来维持HBsAg的抗原性。实验表明HBsAg145位氨基酸被替换可显著降低HBsAg的抗原性,使之不能与a单克隆抗体及疫苗接种抗体或恢复期血清抗体结合或结合力下降,导致HBV清除力下降,形成免疫逃避株感染。Jongerious JM等也报道“a”决定簇或其邻近位点的变异导致HBsAg与HBsAb共存。
3.HBsAg(-)/HBV-DNA(+) 李欣华等报道,乙型肝炎标志物全为阴性的人群中,仍有4.3%的HBV-DNA(+),虽其含量呈低水平,但仍不容勿视。侯金林等报道,中国是HBV感染高发地区,用PCR技术,已发现30%~40%HBsAg(-),所谓隐原性肝硬化、非甲非乙型慢性肝炎患者仍为慢性HBV感染,在我国台湾和广东地区1%~3%单项HBcAb(+)献血员有低水平HBV感染。他们对2例HBsAg(-)/HBV-DNA(+)感染者HBV-DNA S基因进行全序列分析,并与同时获得的HBsAg(+)病例序列和已发表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一种新的HBV变异株。由于此变异株的发现,使人们注意到HBsAg(-)感染者血清学可表现为HBV标志物全无或仅HBcAb(+),临床上可为完全健康的献血员或肝炎患者,常规酶免法或放免法不能检出HBsAg,仅PCR和(或)斑点杂交HBV-DAN(+)。孙秀凤报道,HBsAg(-)/HBV-DAN(+),其原因为以下几点:①病毒S基因突变,因变异的HBsAg与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下降,从而导致现有试剂难以检出;②HBsAg低水平表达,用常规的ELIS方法难以检出;③X区基因突变,从而抑制了X-pro的转录活性及对病毒增强子和启动子的作用,影响了HBsAg的表达;④重叠感染,因HCV重叠感染干扰了HBsAg的合成。
4.HBsAb(+)/HBV-DNA(+) 李欣华等报道,在275份HBsAb(+)血清标本中有12例HBV-DNA(+)(4.4%)。吕娇健等报道,临床上少数HBsAb(+),肝功能反复异常者,经血清HBV-DAN和肝穿活检免疫组化检测证实,其中39.7%患者系HBV感染。孙秀凤报道,在单项HBsAb(+)者中HBV-DAN检出率为11.8%,其可能原因为:①HBV的S基因突变,HBsAg突变株的再度感染;②HBV的X基因突变,抑制了X蛋白的免疫活性及病毒增强子和启动子的作用,影响了HBsAg的表达;③在血清HBsAb转换后,肝细胞内仍可存在HBV-DNA的持续低水平复制。HBsAg呈低水平表达,用常规方法难以检出;④因为HBsAb主要清除细胞外的病毒颗粒,而细胞内的病毒颗粒则需要特异性细胞免疫来完成,部分患者的细胞免疫始终处于低水平。黄利华等报道,在“套式PCR检测HBsAb(+)者血清HBV-DNA及序列分析”试验中检测结果表明,64例血清标本用常规PCR法检测HBV-DNA阳性率为:29.7%(19/64),套式PCR法检测阳性率为:84.4%(54/64),X2=39.1,P<0.01,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发现HBsAb与HBV-DNA同时存在时,HBsAb未能起到中和HBV的作用。Van Nunen报道,慢性肝炎患者HBsAb对HBsAg的中和作用不如预想的那么有效。因此,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接受了HBVac注射后产生的HBsAb有时能误导我们认为产生了免疫力,而实际上仍存在HBV慢性感染。
在HBsAb与HBV-DNA共存者中存在基因变异,导致HBsAb几尽丧失对HBsAg的中和作用。对套式PCR阳性/常规PCR阴性血清HBV-DNA基因测序结果同样发现:HBsAg“a”决定簇及其两外侧端的氨基酸存在变异,导致HBsAb不能中和病毒而与HBV-DNA共存,病毒低水平复制。
李琼等在《HBsAb阳性患者血清HBV-DNA定量检测》一文提出如下参考意见:①不能机械地看待某一项检测指标,多数情况下,HBsAb是乙型肝炎痊愈,并产生永久性保护力的良好指标,或者是HBVac注射后有效的表现。少数情况下,HBsAb仍可伴有HBV的存在和复制。因此还要进行其他乙型肝炎指标的检验,像HBV-DNA、肝组织活检等。②慢性HBV感染者,即使在HBsAg清除之后,发生不良并发症(主要是HCC和肝硬化)的情况并不罕见。所以,不管血清HBsAb状态如何,不要立即评价为HBV已清除而放弃继续监测和治疗。③由于HBsAb(+),HBV-DNA定量阳性,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给供血员筛选及HBV传染源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因而期望研制出灵敏度高的试剂,以阻断传播途径。
5.HBsAg低值弱阳性 姜玉章等,对“HBsAg低值弱阳性的临床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HBV血清标志物HBsAg在ELIS法的检测中,由于不同试剂盒的敏感度各异,(一般试剂盒检测灵敏度为1.0ng/ml,而有些佳质试剂盒可达到0.1~0.5ng/ml)常出现少数易被忽视的HBsAg含量在0.5~2.0ng/ml的低值弱阳性,被误报为阴性的现象。对80例HBsAg低值弱阳性HB的标本进行分析后认为,产生HBsAg低值弱阳性的现象很可能是HB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后,机体对HBV或其应答产物产生新的免疫平衡的反应。一般情况下,不具严重的致病性,但在重新受到HBV的严重感染下可能被激活,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癌变。
6.HBsAg基因在烟草的表达 李缨等报道,以植物医学基因工程理论为指导,建立在植物中表达HBsAg的体系及方法,为研究植物乙型肝炎疫苗打下基础。用植物生产疫苗具有成本低、接种简便、安全可靠等许多优点。这一项植物疫苗基础研究,是一项探索性研究。初步结果表明,转基因植物(将重组基因转染烟草)能表达具有免疫原性的HBsAg。下一步是通过动物实验来证明植物表达的HBsAg的免疫原性。
7.HBsAg的临床意义 HBsAg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也是最早出现的标志。HBsAg由酯类多肽组成,不具有传染性,具有免疫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有保护作用的相应抗体(HBsAb)。由于完整的病毒颗粒具有HBsAg组成的外壳,故HBsAg是HBV感染的指标之一。
(二)C基因区(C-ORF)
C-ORF:全长636bp,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前C基因87bp,编码29个氨基酸多肽,称为功能信号肽。C基因549bp,编码138个氨基酸多肽,称为核心蛋白(即HBcAg)。功能信号肽具有生成和分泌HBe蛋白的重要作用。如果从前C基因起始密码子启动前C基因和C基因连续编码,则产生前核心/核心前体蛋白,或称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前体蛋白。功能信号肽将HBeAg前体蛋白引导至细胞内质网,其氨基酸端和羧基端被部分削减,即形成HBeAg。
HBcAg:HBV复制时HBcAg表达于肝细胞内,分胞核型、胞质型、胞膜型。血清中检测不出HBcAg。其特异性抗体为HBcAb。血清中HBcAb动态变化(图2-4和图2-5)。高滴度HBcIgM阳性间接表示HBV复制,是传染性标志,HBcIgG阳性表示既往感染。HBcAg有高免疫原性,一些HBV感染者缺乏HBcAb,一般不是由于病毒HBc序列的变异,而是宿主免疫系统的异常。HBcAg的免疫应答在病毒清除中可能有重要作用。低水平HBV感染时,血清中可出现单独HBcAb阳性。刘伟等报道,在HB引起的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HBV有较高的复制率;静脉血中HBV呈高复制状态下,肝组织中HBcAg和HBV-DNA的阳性表达,有较好的一致性,利用静脉血中HBV检测结果来判断肝组织中HBV复制状态,有一定价值;但在静脉血中HBV呈低复制状态时,两者的一致性较差,依此判断肝组织HBV复制状态,还欠精确性。
图2-4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抗原抗体动态变化
图2-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抗原抗体动态变化
Klaus-peter Maier在“肝炎及其后果”中指出,HBcAg是病毒核蛋白的组成部分,因被壳所包裹,在外周血中不易检出,在肝细胞核内用免疫荧光法可以证实。人们认为通过偶然释放游离HBcAg的诱导形成抗体(HBcAb)。
HBcAb:所有的HBV感染者均形成针对HBcAg的抗体,HBcAb可终身检出。此标志是近期或正在发生炎症非常敏感的指标,有时是HB患者(亚临床经过)惟一的指标,此类病人一般血清HBV-DNA(+)。但必须指出,这类仅有HBcAb阳性的患者,实际上确实有HBV活跃复制者不足10%,而多为感染过HBV者,其HBsAb已转为阴性。这类既往感染者,如果进行预防接种,在一次免疫后HBsAb迅速出现。此外,虽然单一HBcAb(+)提示HBV复制频率可能相对较低,但发现患者转氨酶升高时,还必须考虑是否存在继发感染。
HBcIgM在AHB或CHB急性发作时显阳性,一般感染后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此标志也可在AsC中检出,仅有滴度高低之差。HBcIgG出现较迟,但可保持多年。在疾病的窗口期,即HBsAg已被清除,HBsAb出现之前,可通过检测HBcAb发现病人。
1.HBcAb的临床意义 HBcAb是HBV感染血清中出现早、滴度高、持续时间长的抗体。几乎所有HBV感染者都可产生HBcAb。高滴度的HBcAb表示现行感染,常与HBsAg并存。低滴度的HBcAb表示既往感染,常与HBsAb并存。
(1)HBcIgM(+):是HBV感染早期出现的抗体,是反映肝内近期HBcAg复制指标。表示为:①AHB;②高滴度、长期(>6个月)预示慢性化;③慢性HBV感染者中,与病情活动及损害轻重有关;④在AsC中通常为阴性。
(2)HBcIgG不是保护性抗体,而是反映HBV感染的重要指标。测定HBcAb能检出靠检测HBsAg不能发现的HBV感染者。
2.单一HBcAb(+) 有5%~10%HBV感染者表现为单一HBcAb(+)。单一HBcAb(+)的血液可以引起HBV的输血后肝炎。所以应当注意单一HBcAb(+)现象。如同时检查HBV-DNA、ALT可能预防输血肝炎的发生。
单一HBcAb(+)的可能原因有:①见于HBsAg、HBeAb及HBcAb同时阳性的HBV感染者,以后由于某种原因HBsAg及HBeAb低于可检出水平。此时病人的HBcAb滴度通常较高,可检出HBV-DNA;②远期感染伴低水平的HBsAg,属于现症感染的一种特殊形式;③远期感染伴HBsAb消失,属于恢复期的一种表现形式;④HBcAb被动转移,如输入含HB-cAb的血液和血制品;⑤假阳性,特别是弱阳性者。这种情况多见于IgM类成分的干扰。
3.HBeAg HBeAg不属于HBV的结构蛋白,是核壳蛋白的分泌型,是HBcAg的降解产物。HBV复制时HBeAg在肝细胞的分布有胞质型和胞膜型。血清HBeAg及其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HBeAg与HBV-DNA和DNAP密切相关,其阳性表示HBV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标志。在AHB时HBeAg仅数天或数周内在血清中检出,病人在首次就医时往往HBeAg已转阴。在HBV感染者血清中HBeAg有两类分子形态,即游离的小分子HBeAg和大分子HBeAg。与IgG结合的大分子HBeAg可以透过胎盘。血清含大分子HBeAg的HBsAg(+)母亲的胎儿,在出生前可能已感染HBV。在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中,血清内HBeAg由小分子为主逐渐过渡到大分子为主,最后转化为HBeAb。但这一过程是缓慢的,从几个月到10年以上不等。
(1)HBeAg(+)的临床意义:①AHB;②是有传染性指标,反映HB病人、AsC及HBV感染孕妇的传染性的强弱;③是感染性指标,反应HBV正在复制;④与HBeAb同时存在,可能是HBe血清转换。
HBsAg(-),HBeAg(+)的可能原因为:①检测HBsAg的方法不灵敏,或HBsAg与HBsAb形成免疫复合物;②HBV S区基因变异;③HBeAg假阳性。
(2)HBeAb(+)的临床意义:①HBV复制减弱,病变趋于静止,传染性降低。血清HBe转换是感染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②HBeAb(+),而HBV-DNA也阳性时,提示前C区基因变异。因前C区基因变异,导致该区产生一个新的终止密码子,HBeAg不能产生而表现为阴性或HBeAb(+),但HBV仍在活动性复制,甚至病情加重。临床多见于CHB及急性重型肝炎。接受IFN治疗的病人也可发生上述突变。
在AHB时,HBeAb在HBeAg转阴后,与HBsAb同时出现,表示HBV复制减少,一般持续1~2年。HBeAb长期存在时,提示HBV-DNA已和宿主DNA整合。
(三)P基因区(P-ORF)
P基因区在HBV-DNA序列中P基因是最长的ORF,全长2 496bp约占全基因组的75%。与其他基因组相互重叠。其开始区段与C基因的后部重叠;其中间区段与前S区S区重叠;其末端则与X基因的后侧大部分序列重叠。编码含832个氨基酸多肽,称为HBVDAN聚合酶(DNAP,或P蛋白)。DNAP是HBV-DNA合成所必需的,参与HBV复制的全过程。DNAP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酶分子,具有DNA指导的DNA聚合酶(DDDP)、RNA指导的DNA聚合酶(RDDP)和RNA酶H活性。血清DNAP阳性是HBV复制和有传染性的标志。不论是急性还是慢性HB,DNAP与HBeAg、HBV-DNA之间均存在明显相关性。DNAP在HBV复制过程中有如下功能:
1.前基因组RNA的包装 P蛋白选择病毒前基因组RNA,裹入亚核颗粒,作为反转录的模板。可能P蛋白直接结合于RNA,或与HBcAg相互作用,形成一复合物可以识别RNA,使其掺入亚病毒核心。
2.引导DNA合成 联结负链DNA 5′端的末端蛋白,引导DNA负链的合成,末端蛋白是由前基因组RNA进行反转录的引物。
3.反转录酶/DNA聚合酶活性 由前基因组RNA反转录负链DNA,负链DNA合成和延长正链DNA都由DNAP的酶活性完成。
4.RNA-DNA杂交体中RNA的清除 以前基因组RNA为模板,反转录成DNA,形成RNA-DNA杂交体。随着DNA延长,由RNA酶H活性清除杂交体中的RNA,留下单链DNA。
(四)X基因区(X-ORF)
X基因区是HBV基因的最小编码区。全长462bp,编码154个氨基酸多肽,称为乙型肝炎X抗原(HBxAg)。HBV复制时HBxAg在肝细胞的分布与HBcAg相似。血清HBxAg也是HBV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血清HBxAg及其特异抗体HBxAb动态变化与HBeAg及HBeAb大体一致。HBxAg有反式激活功能,即某一基因的编码蛋白转而激活同一基因的远离部位,或另一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HBxAg不仅能反式激活C基因启动子,从而也启动前基因组和mRNA的转录,增强HBV的复制和表达,还可作为一种反式激活因子,激活肝细胞基因组内的原癌基因(oncogene)及细胞生长(受体)的表达,它同时能与生长负性调节因子p53结合形成复合物使p53失活,而p53基因对于基因组的稳定性、细胞周期、诱导凋亡密切相关,并通过对细胞的信号干扰改变细胞的生长特性,使正常细胞DNA修复受损,上述均能促使肝细胞癌变,故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
血清HBxAb(+)提示HBV复制减弱,但HBxAg(+)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常检出HBxAb。
HBV-DNA负链全长3 281bp,而4个主要ORF相加总长为4 374bp,所以各ORF必须重叠,以反复利用长度有限的基因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