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发现 目前已发现HBV变异对HB的发病、血清学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均有一定影响。HBV基因的变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病毒基因型的演变,即HBV基因组在不同携带者之间的差异;二是感染个体出现的HBV突变。
1988年Okamoto等通过对18株不同亚型的HBV-DNA序列比较后发现,亚型的区分并不能真正反映HBV基因组的差异。从基因角度看,不同血清型间仅是S基因区2个位点上的差异。他们认为,若核苷酸序列异质性≥8%,则为不同的基因型,而同一基因型的HBV核苷酸序列的差异≤5.6%,因此,将18株HBV分为4个基因型:A~D。迄今为止,HBV已清楚地分为A~F6个基因型,最近又发现G、H两个新的基因型,呈全球性分布。
2.HBV基因分型方法 目前用于HBV基因分型的方法有以下4种:①全基因序列测定;②S基因序列测定;③PCR-RFLP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型法;④单克隆抗体ELISA基因分型法。
随着基因型概念的提出,测序成为主要鉴定基因型的方法。全序列测定,基因型间的限定核苷酸序列的差异≥8%,由于S基因序列的变化和全序列的变化一致。因此根据S基因序列即可进行分型,其界定是核苷酸序列的差异≥4.2%。但不论是利用全基因序列,还是利用S基因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均不可避免面临大量序列测定的实际困难。研究发现,不同亚型有不同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故RFLP技术可用于基因分型的研究。现RFLP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HBV的基因分型。
3.HBV基因型地域分布 HBV的6种基因型有明确的地域分布:东南亚以B型、C型为主,其中C型占45%,B型占35%,混合型占14%。
B型主要发现于中国、印度尼西亚及越南,它是变异最多的一种基因型。
C型主要流行于东亚、如中国、日本、韩国、玻里尼西亚和越南、泰国;在我国,北方以C型为主,南方以B型为主;D型仅见于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新疆。A型偶有发现,无E型和F型。A型主要分布在西、北欧及北美洲和非洲中部;D型在全世界都有发现,但主要在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流行,并延伸到印度;E型至今只在非洲有报道;F型发现在美国及玻里尼西亚、委内瑞拉等地。此外中美洲也有A、C、D型的发现;而在南非主要流行为A、D型。
4.HBV基因型和亚型的关系 HBV亚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为:A型(adw2、ayw1),B型(adw2、ayw1),C型(adrg+、adrg-、adw2),D型(ayw2、ayw3),E型(ayw4),F型(adw4g-)。
在我国,慢性HBV感染者中亚型以ad1为主,基次为adw,进而推测我国流行的HBV株基因型主要为C型和B型,而随年龄的增长,adr亚型更占优势。
adr和adwr亚型HBV株型复制较活跃,推测是感染者不易清除体内病毒,并导致病毒迁延的原因之一。说明HBV亚型与其致病性相关,而亚型的区分并不能真正反映HBV基因组的差异,因此开展HBV基因分型检测可能对慢性HBV感染者的病程发展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5.HBV基因型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HBV A1896突变出现受不同基因型筛选。尤其是基因型D的患者在A1896突变的选择下,更易发生持续性肝炎。2000年法国学者还发现A1896突变在D型的发现率比A型高。由于欧、美主要基因型为A和F,因此HBeAb(+)的CHB较少,而我国、东南亚、地中海地区主要基因型为B、C、D型,因此HBeAb(+)的CHB较多。Orito等,通过对50例日本B、C型CHB患者的研究显示:B型患者比C型患者HBeAg阳性率低,而HBeAb阳性率高。启动子nt1762的Ato-T和nt1764的G-to-A联合点突变则明显与C型、年龄≥35岁、重症肝病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疫苗的逃避变异的发生与E型关系密切。
6.HBV基因型与HBV复制的关系 周建良、吴诗品报道,通过检测CHB患者血清HBV基因型和病毒定量,发现不同基因型HBV复制水平有显著差异。C型、混合型HBVDNA水平高于B型、C型与混合型无显著性差异。提示C型HBV复制能力强。
CHB病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与病毒复制水平呈正相关。C型HBV水平明显高于B型,与B型比较,C型患者易慢性化,病情严重,易发展成为肝硬化或HCC,且对IFN抗病毒应答率低,预后差。
HBV基因型是影响HBV复制和感染后临床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7.HBV基因型与致病性及治疗的关系 HBV不同基因型有致病性差异。
Lindh等研究显示,基因C型与B型相比,前者与高A1896突变率及第1 762~1 764位TGA高突变有关。另外,C型携带者多为HBeAg(+),且前C区仍为野生型。
Kao等报道,B型、C型为我国台湾地区的主要流行株,其中50岁以上的肝硬化和HCC患者与同年龄组的AsC比较,基因型C在前者中占主要地位;而50岁以下的HCC与AsC比较,B型在前者占主要地位,而在35岁以下的HCC患者中差异更显著(90%为B型)。1998年范金水等对我国8个城市HBsAg阳性和阴性HB患者的病毒亚型和基因型用测序法进行分析,HBsAg阳性和阴性HB的HBV基因型均以C型为主,其次为D型、B型,未发现基因型E、F或新的基因型。张欣欣等,对35例HBeAg(-)的HB患者进行IFN治疗中发现,A型患者比其他基因型的患者对IFN有更好的应答率,且不依赖先前ALT的水平和IFN的剂量。
HBV基因分型为HB的临床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然而,姚刚等认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HBV-DNA基因型目前不宜作为预测IFN治疗效果的指标。李庭明等认为我国HBV基因型以B、C为主。疾病重度与病毒基因型无关,IFN治疗效果与基因型也无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