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科图书编辑的“三要”“四不要”

社科图书编辑的“三要”“四不要”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基于普通编辑的共性和社科编辑的特性,将这些心得归纳为“三要”“四不要”,算是对自己这6年工作的总结。
社科图书编辑的“三要”“四不要”_现代出版的探索与创新

徐 凯

摘要:笔者从自己六年的工作经验谈起,总结了社科类图书编辑在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归纳为社科图书编辑的“三要”“四不要”,既是对自己六年工作的总结,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希望在工作中坚持“三要”,避免“四不要”,在社科类图书的编辑工作中更进一步。

关键词:社科类图书;编辑;“三要”;“四不要”

近几年,笔者买了一些畅销图书,多是知名出版社出版的,而畅销书的责任编辑自然也是所在出版社的骨干。作为一个喜欢读书又喜欢较真的人,在读这些书时发现一些错别字,难免会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很想把这些错误改正过来,却为自己不是该书的编辑而遗憾。以前对编辑的理解是浅显的,主要是觉得作为编辑就是改改错别字、标点或者处理不通顺的句子什么的,认为一个编辑连这点事都做不好,不免有点遗憾。

由于读书期间,就有一些机会接触书稿的校对工作,加之本人类似于“强迫症”的执拗个性,看到书稿中有错讹之处就感到很不顺眼,于是就有了成为一名图书编辑的念头。2008年7月,笔者有幸成为四川大学出版社的员工,抱着消灭图书中差错的决心,正式开始了自己热爱的编辑工作。作为一名新手(那时还不能称为编辑),这样的想法简单又直接。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要走的路很长,要学的东西很多,第一件事就是要有“本”——责任编辑证书。而想拿到这个从业资格证,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拿到证,也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编辑这个工作,其实水很深。

2008年至今,笔者已工作6年。在这6年里,编辑书稿是主要任务,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笔者基于普通编辑的共性和社科编辑的特性,将这些心得归纳为“三要”“四不要”,算是对自己这6年工作的总结。

一、社科图书编辑的“三要”

(一)要善于学习,着力打好知识储备基础

首先,要向老编辑学习。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说,编辑是宝,尤其是老编辑,是一壶老酒,历久弥香,是一家出版社的中流砥柱。他们往往都有着二三十年丰富的工作经验,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图书,各种各样的作者,既有与人打交道的经验,也有处理各种书稿问题的经验,可谓年轻编辑的教科书、好榜样。当然,他们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一名新编辑,初入此行,不免诚惶诚恐,一碰到问题便不知所措,这时,向老编辑寻求帮助,获得他们的帮助,往往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几乎每个编室都有几个资深的编辑,向他们学习,才会学得更快、更多。要珍惜老编辑的指导,这是新人提升自己的捷径。

其次,要努力自学。编辑工作不是什么简单的圈圈点点的活动,图书编辑尤其如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图书编辑,尤其要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编辑虽然不见得一定是专家,但合格的图书编辑一定要成为杂家。这就要求图书编辑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专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但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知识,还要多读书,读好书,借鉴别人的编辑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新闻出版总署要求编辑从业人员每年都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而讲课的老师都是业界的知名人士,他们几十年的经验浓缩为几堂课,对我们大有裨益。另外,作为图书编辑,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熟悉出版的各个流程,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二)要长于总结,快速提升编辑能力和素质

编辑工作的好坏取决于编辑工作者的判断力。编辑工作的某些方面,如准确性、语法和书写是存在正误之分的,编辑需要判断力,需要知道在何时使用哪个词语,何时要改动一个或两个词语以使表达更清晰,何时要保留文章的原样,不作改动。

学习规范和认真总结经验,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必须要做到的。编辑在工作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和同事们相互学习,对每一次校对后的稿子,要看一遍校对的改动之处,并解决校对提出的问题,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请作者解决。这既是编辑书稿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编辑可以发现自己的疏漏,由此才能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

(三)要敢于突破,综合利用最新的出版形态

以信息技术作为催化剂,科技与文化正在实现有机的融合,而在最具文化产业特征的出版领域,这一趋势更为明显。数字出版依托云技术正在实现日新月异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的出版形态,科技不再只是出版的技术支撑,而是以二者合为一体的业态呈现在出版人和读者面前,而且从当前的发展形势看,二者的融合所带来的不是整个出版领域业务的缩减,而是让出版扩充到新媒体领域,乃至整个文化、金融产业领域。这样的发展时期对传统图书编辑来说,既是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艰难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传统的图书编辑,特别是年轻的编辑不能只局限在纸质图书领域,而要与时俱进地了解科技趋势,掌握新的出版形态的运营方式,并能创新和运用新的出版形态,给传统的出版业务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掌握编辑出版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

二、社科图书编辑的“四不要”

(一)不要自以为是,强加于作者

世界的丰富多彩在于其差异性。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提出了我国科学文化工作的工作方针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作为文化工作者的编辑更不能自以为是,而应该把以包容的心态承认人的差异性和观点的差异性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前提之一。我国文学泰斗、著名出版人巴金同志就指出“作者和读者是编辑的衣食父母”,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有标准的公式和答案,所以作为社科编辑,特别是年轻的编辑,首先应该以敬畏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作者,在与作者的交流过程中,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去沟通,对每一处改动,特别是涉及观点的改动,要慎之又慎,做到有理有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作者,让作者被动地接受自己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为我们的另外一个衣食父母——读者提供高品质的优秀出版物。

(二)不要怨天尤人,耐不住寂寞

出版行业有一句旧话:“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句话体现了编辑无私奉献的特性,同时也可以看出编辑工作的枯燥性。作为图书编辑很辛苦,尤其是大学出版社的社科编辑,很多时候要跟枯燥的古文和学术书籍打交道。而这类书稿要么是大部头的学术著作,要么是时间紧的教材和博士论文,为保证图书质量,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编辑工作既自由又不自由的特点就体现在这里。这就要求年轻的社科编辑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时不能怨天尤人,带着情绪去工作。著名翻译家严复曾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我们应该向前辈学习对待学术和事业的奉献精神,越是枯燥,越要耐得住寂寞,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合理的计划,对待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以图书编辑甘苦自知的心态,慢慢去体会编辑的成就感。

(三)不要只重视技能,忽略艺术修养

图书质量与编辑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从日常工作看,编辑是一门技术,国家要求从事编辑工作必须参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编辑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编辑人员特别是社科类图书编辑必须具备相应的美学素养,图书编辑中的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及文字内容的编排都充分体现出对编辑的美的素养要求。技术和艺术对合格的图书编辑来说是必备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图书编辑不但要加强业务学习,也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通过潜移默化,慢慢地积累,使自己编辑的图书不但能看,而且好看。

(四)不要脱离社会,孤立开展工作

社会科学研究是置身于社会发展背景之下的学科,它必须与社会发展的宏观方向和微观学科要求紧密契合,其研究的重点领域与整个社会生态息息相关,现代社会特别是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以论文、图书的形式呈现和传播,这要求作为社科知识传播者和传播把关人的社科类图书编辑深入理解“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这句话所蕴含的辩证关系,争取在社科领域中无限扩充自己的视野,保证自己的思想能够与社会发展同步,不至于被社会抛弃,使自己的能力能够满足当今行业对社科编辑的各项要求,在社科领域内“做精、做深、做广、做大”自己的图书出版的事业格局。

以上是笔者对自己从业6年的经验总结。6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长,但对于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来说,这6年还远远不够。道路漫长,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成,需要长年累月的磨炼。既入此行,唯有坚持。持续学习,方能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