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HBV重叠HAV或HEV感染可短暂抑制HBV复制,甲型或戊型病毒性肝炎痊愈后HBV又回转至原先状态。混合感染时肝脏承受较大的负荷,病变较重,可有肝组织融合性坏死、甚至发生暴发性肝衰竭。
我国是HBV感染的地方高流行区,其他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也较常见,因此HBV与其他肝炎病毒混合感染(mixed infections)、尤其是与AsC的重叠感染(supeinfection)并不少见,传播途径相同的可发生同时感染(coinfection)。
(一)病毒与流行病学
1.甲型肝炎病毒
(1)病毒特点: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属肝病毒科,无外膜,20面体的核壳包裹的病毒颗粒。
HAV-RNA基因组为单一的正链,全长7 478个核苷酸。只有1个在nt734~7 415的开放读框(ORF),编码2 227个氨基酸前多蛋白。
HAV通过肠道,到达肝细胞而被吞饮,在细胞内脱去核壳。新合成的病毒蛋白和病毒RNA装配为新一代的病毒颗粒,进入小泡,由毛细胆管排出见图4-2。
图4-2 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染和复制周期示意图
(引自: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HAV可传染黑猩猩;可在人和灵长类的上皮细胞系中繁殖。
HAV无致细胞病变性,肝细胞病变不是由病毒复制引起,而是由于T细胞介导的对感染的免疫应答引起的。
(2)流行特点:感染后不久发生病毒血症,持续至发病初期。在肝脏复制,进入胆汁,随粪便排出。传染性最强,即粪便中病毒峰值(可达108病毒颗粒/ml)出现在发病前2周中。黄疸后2周粪便中病毒逐渐减少。
HAV主要经水源和食物污染传播。1988年上海发生因吃毛蚶的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流行,31万人发病,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行。发病率:4 083/10万人口,20~40岁的占83.5%(姚光弼.临床肝脏病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333)。
20年来HA的发病率已显著降低,但我国仍是地方流行区。幼儿经粪-口传播,有很高的感染率,大都是无症状感染或短暂的无黄疸型肝炎,从而获得终身免疫。
我国HAV抗体的总流行率81%,农村(84%)高于城市人群(73%)。在<10岁的人群中抗体流行率随年龄而增高;>30岁的人群中流行率稳定,说明HAV主要在儿童中潜在流行。
HAV由肝细胞吞饮,脱去核壳,新合成的病毒蛋白和病毒RNA装配为新一代病毒颗粒,进入小泡。由毛细胆管排出。
我国近20年中HAV的感染率已有明显下降,因而IgG抗-HAV年龄检出率后移。
当前社会卫生水平提高,传播方式已有很大改变。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人-人间传播成为主要方式,由皮肤或黏膜接触粪便污染而感染。其他如旅行、性接触、毒癖都可传染;水源和食物性暴发已减少。传播途径分散,传播方式不“典型”,使HA疫苗在预防中变得重要。
2.戊型肝炎病毒
(1)病毒特点: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属野田村病毒科。20面体对称小球形颗粒,无包膜核壳包裹7.6kb的单一正链RNA。胆囊胆汁在排泄至十二指肠前可有高浓度的完整病毒,在粪便中的病毒颗粒常降解。
恒河猕猴可实验感染,接种病人粪便中的病毒颗粒,动物发生了急性戊型肝炎。其粪便和胆汁中也发现了与人类感染相同的病毒颗粒。HEV可能是一种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已先后从猪、牛、羊、狗、鼠和鸡等动物中检测到病毒或其抗体,提示可能是其贮存宿主。家畜和野生动物、主要是猪和鼠可作为人类感染的贮存宿主,猪肥料可能污染水源或经近岸水污染甲壳类动物。
近年由世界各地分离的病毒,序列分析发现有8个基因型,其中亚洲基因型以缅甸株为代表,包括我国新疆(1型);以后在广州鉴定出新的不同于新疆等地的毒株(4型);对我国各地散发病例中分离的毒株均与此二型相近,统称中国基因型。
(2)流行特点:水源性暴发流行曾发生在新疆南部,1986年9月-1988年4月发病119 280例,病死707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戊型肝炎流行;散发性HE各地都不少见,约占急性病毒性肝炎的8.6%。HEV抗体的总流行率为17.2%,各地分布不均(7%~46%)(庄辉,等.中华微生物和免疫杂志,1999,19:448)。
HE经粪-口传播,可能经日常生活途径,也有家庭聚集现象。临床类型和亚临床类型1∶1,临床感染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多见于成年;亚临床感染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多发生于儿童,故成人的发病率远比儿童高。人群中已有一定的免疫水平。调查现居我国台湾的健康人群,20岁以上384人中10.7%、20岁以下和小学生600人中0.3%可检出IgG抗-HEV,84%持续3~8年(lee SD,et al.Hepatology,1994,19:866)。
感染后血液检出病毒22~46d;粪便34~46d少数病人病毒血症可持续100d,故可能发生血液传播(Nanda SK,et al.Gastroenterology,1995,108:226)。
(二)混合感染的相互效应
1.混合感染发生情况 HAV或HEV重叠于HBV感染,只是因为均很常见,并无病毒生物学的相关性。
HA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成人HA的发生率增高;HE多发生于成年,故与AsC重叠的机会不少。
在某些文化-卫生水平还较低的农村中,HAV或HEV的粪-口传播机制较易实现。可以混合存在这些病毒的标志物(包括现行和过去感染的标志物)。
因HEV的病毒血症时间较长,在静脉毒癖者和血液透析病人这类群体中HEV和HBV有较高的混合感染流行率。
2.相互作用效应
(1)病毒方面:对HAV和HBV同时感染的实验猩猩和临床病人观察,均未发现病毒间的干扰现象;慢性HBV重叠HAV感染则可能短暂抑制HBV复制:HBsAg滴度下降,HBeAg和HBV-DNA一过性消失,HA痊愈后HBV回转至原先状态。抑制HBV复制是由于HAV感染诱导细胞因子(主要是IFN-γ)的急剧增加(van Nunen AB,et al.liver,2001,21:45)。
(2)病变方面:HAV或HEV感染重叠于AsC与单纯感染无明显差异;重叠于CHB可能因肝脏承受较大负荷,病变较明显,如肝组织融合性坏死发生较重,临床表现可能ALT峰值较高,黄疸较明显,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发生暴发性肝衰竭,病死率较高。
重叠HAV发生的暴发性肝衰竭,病死率较单一HA较高:上海1988年的暴发流行中约为6倍,美国1983-1988年的统计约为60倍,在肝硬化尤甚。为此,推荐在慢性HBV感染中接种HA疫苗,可以获得与健康人群相近的血清转换率,只是血清抗体的平均几何滴度略低,不良反应也略多。
HEV地方高流行区的印度调查,慢性HB肝病比一般人群的HEV感染率显著较高(Ramachandran J,et al.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4,19:134),亚急性肝衰竭病例中的混合感染比急性肝炎中的显著较多(Singal DK,et al.ibid,2001,16:A51)。任何病因的慢性肝病重叠HEV感染,多发生失代偿,出现腹水、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病情危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