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计算机体层摄影(检查)

计算机体层摄影(检查)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吕娇健等对152例CHB患者经皮肝穿刺活检术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行肝脏CT检查,测量肝脾CT值、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及脾脏大小。肝动脉注入碘油3~4周CT检查提高检出率,甚至能检出1.0cm的病灶。CT检出一般HCC的灵敏性87%,超声80%,肝血管造影90%。CT与肝活体组织检查结果一致,可能无需肝穿刺可作出诊断。

1.CT检查 CT检查是用高度准直的X线束围绕肝脏轴向横断扫描,断层检查全肝连续的10~12个薄层组织密度值的分布情况。CT对肝脏不同病变的密度差异很灵敏,加用静脉造影剂有助于更精确地区别软组织与限定的血管和胆道。

传统的CT正被螺旋CT取代。连续螺旋式CT扫描在病人1次屏气中完成,优点是可在血管内的造影剂浓度高峰期完成扫描,清晰度优于传统CT。CT扫描可显示横截面水平的整个腹腔的详细解剖,见图5-2。

静脉或静脉输入造影剂可显示血管,随之显示肝实质。造影剂由肾脏排泄。绝大多数肝内病变呈低密度,与正常肝组织密度相差甚小,普通平扫难以发现。由血管注入造影剂后,血管密度明显增强,肝组织密度也有增高,而大多数病变无改变,使病灶显示更清晰。

2.正常发现 肝脏呈均质性,衰减值与肾脏和脾脏相近。肝脏的外形有2条纵裂和1条横裂,正中裂区分肝右叶和左叶;左叶间裂区分左内段和左外段;横裂前方是左内段,后方是尾叶。

图5-2 增强CT扫描显示横截面的腹腔脏器
1.肝;2.脾;3.肾;4.脊椎;5.主动脉;6.胰头;7.胃

平扫时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呈略低密度的分支状结构。增强后第一肝门可见3个管道的横截面:高密度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胆总管呈水密度影。第二肝门处可见3支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肝右静脉水平走向分开右前段和右后段,肝中静脉分开肝右叶和左叶;肝左静脉分开左内段和左外段,门静脉进入肝门分为右支和左支。

正常肝内胆管难以检出,如显示多提示肝内胆管扩张。CT易显示胆囊内钙化的结石。肥胖、肠腔积气不影响检查;可同时显示邻近脏器(肾、胰、脾)和肿大腹膜后淋巴腺。

3.肝硬化 肝硬化时CT显示肝缩小,外形钝圆,各肝叶大小比例失常,多见右叶缩小,而左叶和尾叶相对增大。边缘凹凸不平,可呈结节状。肝实质常不均匀,重度者肝内满布大小不一结节,可呈菠萝样。常有脾大,外缘超过5个肋单位。腹水呈围绕肝周的低密度影。增强的CT可显示脾静脉,门脉高压时可见邻近的脾脏和腹膜后的侧支。

吕娇健等对152例CHB患者经皮肝穿刺活检术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行肝脏CT检查,测量肝脾CT值、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及脾脏大小。结果152例患者中肝活检显示37例为早期肝硬化,CT检查33例为早期肝硬化,提示CT对早期肝硬化诊断灵敏度81.08%,特异度90.91%,误诊率9.09%,漏诊率18.91%。

结论:肝脏CT检查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灵敏度较高,可以作为CHB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从而有助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并指导积极抗病毒治疗。

4.原发性肝癌

(1)普通平扫:CT能检出2.0cm以上的占位性病变。HCC表现为局灶性周界清楚的密度减低肿块,大多数HCC的密度低于肝组织,有癌内坏死时密度常不均匀,也可有边缘模糊、大小不等的更低密度区。

(2)增强扫描:疑有HCC的病例应做平扫和增强检查。因绝大多数肝内病变呈低密度改变,但程度不同。与正常肝组织密度差别很小或等密度病变,平扫难以发现。

肝脏双重供血,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可以增加正常肝组织与病灶的密度差异。肝组织增强较明显,而大多数病灶增强很小或无增强,两者密度差加大,病灶的形态、大小和边界会更清晰。血管增强期可显示门静脉阻塞或癌栓形成。

(3)动态增强扫描:正常肝组织门静脉供血约占75%、肝动脉供血约25%;大多数HCC是富血供病灶,大部分是动脉供血。动态CT扫描的动脉期HCC呈现明显的弥漫性强化,表现为团状高密度影;而此时肝组织的强化尚不明显;静脉期病灶密度开始降低;延迟期又呈低密度,出现造影剂“快进快出”现象。

HCC的典型表现:动脉期CT值迅速上升到峰值,超过肝组织,呈高密度强化;静脉期密度降低;延迟期HCC内的造影剂清除快于肝组织,大多呈低密度。螺旋CT采集图像快速连续,15s可完成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全部扫描。少数HCC的动脉期表现为等密度,可能因其位于膈顶,早期尚未到最佳强度;高分化肿瘤血供不丰富,强化可不明显。

常规CT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很长,仅部分层面落在动脉期,螺旋CT的扫描速度大大加快;提高注射速度和薄层CT可提高更小病灶的检出率,见图5-3。

图5-3 原发性肝癌螺旋CT扫描
A.平扫:肝右叶结节性不均匀低密度,可见更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其内有许多残留肝组织;B.动脉期:病灶有强化;C.静脉期:强化成度下降;D.延迟期:病灶成低密度,脾大,9个肋单元,肝周可见弧形液性密度影(引自: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肝动脉造影:HCC肝动脉造影可见供血动脉增粗、纡曲、肿瘤血管粗细不均、动静脉瘘和门静脉充盈缺损。肝动脉注入碘油3~4周CT检查提高检出率,甚至能检出1.0cm的病灶。CT检出一般HCC的灵敏性87%,超声80%,肝血管造影90%。CT和血管造影检出小HCC的灵敏性仅59%,超声17%(Rizzi PM,et al.Gastroenterology,1994,107:1425)。

5.良性病变 脂肪肝比正常肝脏显示较低的衰减值。增强扫描可见血管走行清晰、自然,比肝实质有较高的衰减值。CT与肝活体组织检查结果一致,可能无需肝穿刺可作出诊断。

单纯性囊肿中心的低衰减值与水相等,CT常能确定诊断,较小囊肿衰减如被正常组织阻断,可能不出现(部分容量效应),而需超声确定。海绵状血管瘤在平扫片上表现低衰减区,增强后自周边逐渐被造影剂充盈。在CT片有疑问时需磁共振检查。腺瘤和增生结节密度和血供特点接近正常肝组织,CT和超声都可能漏诊。肝脓肿常表现为低衰减区,围绕脓肿增强的边缘可见水肿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