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期服用药物引起的肝病怎么办

长期服用药物引起的肝病怎么办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药物性肝病再次使用相同的药物可以再次发病,而且对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很高,但一般并不提倡这种试验性治疗,因为有导致严重肝损害而致肝衰竭的危险。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有肝损害以肝细胞为主者,临床表现类似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严重者与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相似。

药物性肝病(drug induced live disease)是指由于药物及其(或)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其表现与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新药大量出现,药物的品种越来越多,并且由于临床上某些药物的滥用,因此,由药物引起的疾病日趋增多。肝脏是药物转化、代谢的重要器官,大多数药物在肝内经过生物转化而清除,肝脏在药物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药物性肝病较其他器官的损害更为常见,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目前已知有600多种药物可以引起肝脏损害。据统计,因药物性肝损害占黄疸住院患者的2%~5%,占“急性肝炎”的近10%。美国的暴发性肝衰竭患者中,近25%与药物反应有关。

结合患者的用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实验、血浆、停药后的恢复效果及肝活检等综合分析与HB相鉴别。虽然药物性肝病再次使用相同的药物可以再次发病,而且对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很高,但一般并不提倡这种试验性治疗,因为有导致严重肝损害而致肝衰竭的危险。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有肝损害以肝细胞为主者,临床表现类似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严重者与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相似。有些药物性肝病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药物直接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性黄疸;也有的可以引起肝内胆汁淤积。有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异烟肼、红霉素(酯化剂)、甲基多巴等则可以引起混合性黄疸。

激素类如甲睾酮,神经精神类药物如氯丙嗪、地西泮、卡马西平,降血糖药如氯磺丙脲,镇痛药吲哚美辛(消炎痛),利尿药呋塞米,免疫抑制药硫唑嘌呤、白消安(马利兰),抗生素如红霉素、利福平、邻氯青霉素,以及某些口服避孕药等,能引起药物性肝内淤胆。其鉴别要点:①有服用药物史,如雌激素与睾酮的衍生物,通常在服药3~4个月后出现黄疸;②有肝内胆汁淤积临床征象;③炎症性胆汁淤积病初有发热、皮疹、瘙痒等;④血常规嗜酸粒细胞>6%;⑤停药观察病情好转,偶尔给药病情加重或出现肝损害;⑥HBV血清学指标阴性;肝活检见毛细胆管淤胆,无门管区胆管破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