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研究已经充分说明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或称病毒负荷、病毒水平)是决定临床疾病进展和患者长期预后的主要因素。
我国海门的长期队列研究也表明:研究开始时HBsAg阳性的血清病毒载量与生存率呈负相关。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是肝脏病变和临床疾病进展的最主要驱动力,而且许多临床研究也表明抗HBV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包括降低肝硬化失代偿及HCC的发生率、提高生存率。由此可见,那种过分看重转氨酶等所谓“肝功能”指标是否正常、甚至把转氨酶复常作为惟一目标的做法是不全面的。
从理论上来说任何血清HBV-DNA阳性的患者均“需要”进行抗HBV治疗。但有关自然史研究表明HBV水平在1×104或1×105拷贝/ml以下的患者肝硬化及HCC的发生率均大幅度低于那些高于此水平的患者。
虽然目前尚无能够有效清除HBV的药物或疗法,但现有的药物能够把患者血清病毒从较高的水平降低到低水平、甚至检测不到的水平。
早在1985年骆抗先教授对257例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肝穿刺证实90%携带者的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甚至有部分携带者已经是早期肝硬化了。并且美国的资料显示,如若HBV感染发生在围生期及婴幼儿期,则不仅有90%以上会发生慢性化,并且在慢性化之后有25%会发生肝硬化或HCC;如若HBV感染发生在5岁以上或成人,则肝硬化或HCC的发病率为15%。“HBV携带者”为数众多,且普遍存在着恐惧感、失落感,给心理上带来了一定的创伤,绝大多数携带者都存在肝脏病理改变,如果不治疗后果是严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