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正强
摘要:古籍出版是图书出版中的小众出版,内容专业,读者面小。信息时代古籍研究整理者拥有着有史以来最为便利的研究条件,但古籍出版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出书范围越来越狭窄,受众越来越少。国家与各级政府有必要加大对古籍出版项目的支持力度,出版社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也要创立自己的品牌,优化选题结构,扩大作者队伍,强化出书质量,促进古籍出版事业在信息时代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时代;古籍整理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光彩夺目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和出版古籍,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前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古籍整理出版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从电商时代的图书业说起
2013年“双十一”的网络购物狂欢,文轩连锁天猫店给出了5折封顶并且满500减200的折扣,大量图书可以用定价的3折买到。“双十一”当天文轩销售3000万码洋,在图书电子商务中位列“双十一”图书类目销量榜首。
其实自2010年以来,电商商务网站就开始在图书销售上大打惨烈的价格战。2011年京东商城图书惊世骇俗的“6·18”折上5折促销活动之后,电商图书的价格战越来越激烈。今天的读者再也不会认为新书5折是个很低的折扣。书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就笔者本人来说,最近两年也是借电商价格战之机,迅速扩展了自己的购书领域,甚至有了“购书速度远远大于阅读速度”的感叹。
电子商务网站看似极端让利的促销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图书类商品品类多、售价低、质量可靠,特别适合作为吸引网站流量的工具,也就是为电商“圈地”服务。而网站这种“压根不打算拿图书赚钱”的态度,无形之中更让图书在全社会公众眼中的价值贬损,破坏了图书业的生存环境。
另一方面,实体书店生存状态进一步恶化。2011年7月,京城著名的人文社科类书店“风入松”倒闭。10月,“光合作用书房”传出资金链断裂、拖欠货款的消息,其在北京的多家连锁店遭供货商“哄抢”。同年成都弘文书局、印象大书房等书店先后关门。2013年12月1日,深圳购书中心倒闭,租金和税收据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实体书店行业规模的萎缩,不但会让出版产业链的下游渠道收窄,减少图书的摆放空间和与读者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也会让很多社区和乡村,失去了唯一的文化绿洲。
自从人类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人们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只需要一台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尽收眼底。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让人们只需要在家里点一下鼠标就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博客、微博、社交网络成了新兴流行媒体,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图书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信息媒介,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国外IT界人士甚至断言,10年之内包括图书在内的纸质媒体将会消失。
古籍出版是图书出版中的小众出版,内容专业,读者面小。现在整个图书业面临信息时代的强烈冲击呈现出萎缩态势,古籍出版自然也不能例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该怎样寻求古籍出版的出路呢?
二、古籍出版面临的困境
古籍就是古代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的文明载体,也就是写、刻、抄、印成的各类书籍,再加上甲骨、金石、竹帛等文献。古籍是中国文明的历史标志之一,它和其他文化遗产一起,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历史积累的基础。
古籍的内容,按照传统的分类法,即分经、史、子、集四部。按照现代学科分类,应该包括中国古代有关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文学、文字音韵、地理、天文历算、军事、农业、医学、音乐、艺术、科技等方面。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民族古籍的整理出版,如藏、蒙、满、回鹘、西夏、契丹文等,也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内容。
信息时代给古籍整理流传带来了很多方便,最突出的表现是古籍电子化使得普通人查阅古籍资料变得非常容易。书同文公司制作的《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大型丛书的电子版,为资料检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为学者的研究节省了大量时间。另外,大量古籍图书的扫描上网,为人们异地阅览提供了方便。以前需要在图书馆才能阅读的资料,现在在网络上就能看到。硬盘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轻松拥有《续修四库全书》一类大型古籍的扫描电子版。可以说,在信息时代,古籍研究整理者拥有着有史以来最为便利的研究条件。
但是对于传统古籍出版而言,面临的却是出书范围越来越狭窄,受众越来越少的尴尬局面。影印出版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内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风靡一时,《老子》《庄子》《四书五经》都有单行本影印出版,定价便宜,便于携带,装帧古朴,起印数多在5000以上,并时有重印。现在单本古籍的影印出版,已经远远不是互联网上“免费的午餐”的对手了。今天出版社还能做的影印项目,主要是一些大部头丛书,因为丛书定价较高,利润丰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以兼顾。但随着近十多年《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的出版,可供挖掘的资源越来越少。而由于相关版权保护法规的缺失,古籍影印图书在出书后不久即被读者扫描到网上供免费“共享”,使得古籍影印出版直接成了“一榔头买卖”。
20世纪80年代地方古籍专业出版社相继成立,大批古籍整理、学术著作和普及传统文化的图书陆续出版,一度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90年代以来,社会阅读进入“快餐阅读时代”“读图时代”。图书市场面临激烈竞争,市场出现疲软现象。由于专业性强,读者面较窄,印数不高,发行困难,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使古籍出版业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出现生存危机,要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好结合,难度极大。
今天的电子信息时代,青年一代对知识的获取主要来自互联网。普通书籍的读者尚且越来越少,更不要说文字艰深的古籍了。而实体书店的纷纷倒闭,更使得古籍图书大量丧失了和一般读者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对本来发行量就小的古籍图书来说,基本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不可否认,即使在今天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也依然有一部分喜爱古籍、古代文化的读者,他们可能是大学相关专业的老师、研究人员;也可能就是普通人,从事着与古籍无关的工作,购书、读书纯粹就是出于兴趣。但就是这样仅存的一群读者,因为电子商务网站的图书价格战,让他们出于省钱的考虑,从此将购书时间加以调整,专门等到网站促销活动时再出手。他们甚至产生错觉,认为图书的成本很低。事实上,古籍图书因为出版周期长、印数少,通常需要有国家补贴才能保证不亏本,所以成本是高于普通图书的。电商售书折扣给到3折、4折,对于普通图书而言,已经低于成本价,对古籍图书而言则是远远不够成本了。网上商城的这种低价倾销行为,可能使整个图书行业面临崩溃的风险,古籍图书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三、古籍出版出路探索
尽管古籍出版工作在当前信息时代面临重重困难,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批判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的要求,也是世界文化前进的要求。一个行业的发展,从来都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为促进古籍出版事业在电脑网络信息时代健康有序地发展,笔者提出以下思路供参考。
首先,国家与各级政府有必要加大对古籍出版项目的支持力度。古籍出版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古籍图书由于受众较小,出版赢利就显得比较困难。出版社的古籍文献整理业务,在今天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拼搏;另一方面又面临古籍整理项目的读者日趋减少,订数萎缩,生存前景暗淡的现状。古籍出版编辑工作专业性强,对编辑文化素质要求较高,出版编辑周期也比一般图书要长。这样复杂的工作,仅仅依靠市场回报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
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出版社拿得出具体的古籍整理项目课题。相对于大部头丛书的陆续出版来说,地方古籍的发掘整理显得远远不够。这是地方出版社大有可为的优势项目。另外,近年来的国学热也给古籍出版提供了发展机遇。由于电视上传统文化讲坛节目的热播,从中小学生到普通群众都受到影响,希望能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市场有所扩大,前景比较看好。目前有条件的出版社通过与电视媒体合作,将节目的讲稿出版,其他出版社也积极组织作者编写不同层次的国学读本投放市场。这些都是很好的赢利途径,可以激活出版社自身的造血功能。
其次,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对传统书店的扶持。在税收减免和城市规划等诸多方面,政府可以给实体书店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实体书店不仅仅是个单纯卖书的地方,它还具有引导阅读导向、信息收集、塑造城市形象、陶冶公民情操、形成文化氛围等功能。在很多发达国家,书店都享有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体书店站在传播文化的前沿,其地位不容忽视。专业的古籍书店更是肩负着承载记忆,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功能。可以在书店内设置咖啡馆、茶馆和小型演讲厅,通过组织文化活动、读书俱乐部和讲座等,来达到增加客流、扩大影响的目的。但是书店这类附加功能并不能提供直接的赢利,离开了政府和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与帮助,书店始终会面临着艰巨的生存问题。
最后,出版社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创立品牌,必须要强化出书质量。现在有非常好的科技条件,更应该做出高质量的古籍整理版本来。古籍整理图书也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工程。纸质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相比,错字更少,这是图书的优势,也是大部分读者偏爱纸质图书的原因之一。如果急功近利,图书在质量上不过关,大量读者就宁愿选择电子图书了。普及读物更要出精品,因为普及读物承担着在最广大层面上延续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决定了粗制滥造的普及读物会被挤出市场,难以形成经济效益。
创立品牌,还需要优化选题结构,扩大作者队伍。古籍出版的选题结构应该是“学术”和“文化普及”并重,以普及为先导,以弘扬为主题,以学术研究为支撑,建立合理的古籍出版选题结构。关于作者队伍建设,可以在学术圈之外适当向民间人士征稿。今天网络共享、数字化阅读的发展已经使得资料壁垒被彻底打破,民间人士在资料方面并不存在劣势。像古籍点校整理之类的工作,非常枯燥,要求整理者要坐得住,要甘于坐冷板凳,勤查工具书。民间人士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纯粹出于个人热爱,功利色彩不那么浓厚,如果他们具备基本的古籍整理知识,也是适合做这类工作的。中华书局出版的“道教典籍选刊”中的《南华真经副墨》一书,整理者就是一位大学外语老师,属于业余的道家文化爱好者,但书稿的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点校整理者也主要是民间道教文化研究者,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已出书二十余种,一千多万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读者中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上述诸点,是我对古籍整理出版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思路的一些思考,可能不是十分全面,请各位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柳斌杰.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在2011年度古籍整理出版资助评审会上的讲话.
[2]宋平.《中华读书报》年度盘点:2011年十大出版事件[N].中华读书报,2011-12-31.
[3]王坤宁.盘点:2011中国出版业发展关键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12-20.
[4]古籍出版改制压力大、疲于完成指标难以静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