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方之药药性猛,药味少,药量重

经方之药药性猛,药味少,药量重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书中所载的281个方剂,也即经方中方剂的组成绝大多数在9味以下,占经方总数的96.4%,所以经方中用药少而精是其突出的特色。在经辨证清楚病情,确定治法后就以君臣佐使的原则处方用药,选择最适宜的药物,择优而用,方中每味药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就显示出了经方药味少,用药精炼,药力集中,治法明确,功效强,显效快的特点。两书所载方中药物用量重,这也是应引起后人重视的用药特色。

(一)药性猛、作用强

张仲景善用药性猛作用力强的药物。对外感风寒用桂枝、麻黄、细辛;通便用芒硝、大黄;助阳温里用附子、干姜;利水用甘遂、大戟、芫花;治寒湿疼痛用乌头、附子;活血化瘀用水蛭、虻虫等动物药。总之,所用的多是各类药中药力最强之品。而现代医者很少用这类药物,一般发散风寒多用防风、紫苏、生姜;解风寒湿疼痛多用羌活、独活;利水用茯苓、泽泻;活血化瘀用赤芍、川芎。二者相比,前者药物性猛力强、作用大,但掌握不好副作用也大,后者性缓力弱,作用差,疗效低,副作用小、易于掌握。中药是中医与疾病斗争的武器,武器锋利与否、杀伤力的大小是决定能否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个中医工作者为了能取得高效、速效,能攻克急症、疑难大证就应该掌握和应用药性猛、作用强的药物,使病人迅速摆脱疾病的痛苦,早日恢复健康。不应以为了保证医疗过程中的安全为由,置疗效高低于不顾,只用一些作用平和之品,导致疗效差,疗程长,对急症、疑难大证更难见显效,给人们一种中医只能治常见病、慢性病,疗效虽好但见效慢,更不能治急症、疑难大证的错觉。

(二)药味少而精炼,谨守病机

两书中所载的281个方剂(重复方剂及有方名无组成者除外),也即经方中方剂的组成绝大多数在9味以下,占经方总数的96.4%,所以经方中用药少而精是其突出的特色。后世的名医也多有这种特点,如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张介宾的左归饮、右归饮等。而两书中超过9味的方剂只有乌梅丸(10味)、大黄虫丸、柴胡加龙牡汤、风引汤、温经汤(均为12味)、麻黄升麻汤、侯氏黑散(均为14味组成)、薯蓣丸(21味)、鳖甲煎丸(23味)等10方,只占经方总数的3.6%,且近半数为丸散之剂。

在经辨证清楚病情,确定治法后就以君臣佐使的原则处方用药,选择最适宜的药物,择优而用,方中每味药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就显示出了经方药味少,用药精炼,药力集中,治法明确,功效强,显效快的特点。而当今的中医很多是采取方中药味多、药量轻的用法,方中不分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杀的特点,而是采取撒网式的用法,导致见效甚微,即便有效也难见显效、速效,给人们一种中医疗效慢的错觉。

(三)药量重、显效快

两书所载方中药物用量重,这也是应引起后人重视的用药特色。两书中常用方如桂枝汤、小柴胡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小青龙汤等常用方中各药的常规用量一般都在二到四两,按一两相当于15g计算,一般药的常用量为45~60g,而经方中的主药,往往用至六两或半斤。如小柴胡汤中的柴胡,小建中汤中的芍药,厚朴三物汤中的厚朴用量都为半斤,相当于90~120g,显然明显高于当前中医常用量。当前有些中医一般药的常用量为10g左右,即使辨证正确,治法适当,就因为对药物的用量不当,达不到治疗的效果,而导致疗效差,甚至无效。

从了解到经方在几方面用药特点中,我们可以清楚当前中医在治疗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今后该如何提高疗效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