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证的变化,用药相加减
太阳中风表虚证当以桂枝汤主之,但若误下而致胸阳受损,失于布散而胸满脉促,桂枝汤中之芍药阴柔收敛,有碍宣通阳气,故弃而不用,只以方中桂枝、甘草温通心阳,生姜、大枣祛风解表,故有“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更见脉微、恶寒、胸满,是阳虚程度较重,更于上方加附子意在温经复阳,即“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又如太阳表实证当用麻黄汤,表虚当用桂枝汤。若邪轻证轻,表实表虚不明显,只用麻黄汤,桂枝汤各三分之一量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他如小柴胡汤、四逆散、真武汤都明确提出加减用药的方法。显示经方针对性强,灵活多变,是取得高效的因素。
(二)经方用药量既固定,又随药量的变化而改变了功效和方名
一般医者对方剂只重视该方是由哪几味药所组成,而不重视方中每味药该用多大的剂量。其实每味药的用量对处方的功效有很大作用,经方在这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启示。①如桂枝汤是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所组成,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剂,以治疗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而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者。同样是这五味药,只是芍药的用量由三两改为六两就成为了通阳益脾,活络止痛之方,名为桂枝加芍药汤,以主治脾伤气滞络瘀而腹满时痛者。还是由这五味组成,只是桂枝的用量由三两改为五两就成了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之剂,名为桂枝加桂汤,以主治心阳虚,阴寒之气上逆而致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或兼心悸者。②又如小承气汤是由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所组成,其用量是大黄倍厚朴,大黄苦寒泻热去实为方中主药,厚朴行气除满为臣,起到泻热通便消滞除满的作用,以主治大便秘结,潮热或发热微烦腹满者;而厚朴三物汤同样是这三味药所组成,只是方中药物的用量不同,为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就成了行气消满之剂,主治实热内结,腹部痞胀痛为急者。
上述举例也显示经方不但有固定的药物组成,而且方中每味药有固定的用量,这也是经方的特色。因此,我们对经方的应用不但要掌握方中药物组成,还要掌握每味药在方中所起的君臣佐使的作用,才能真正掌握该方实质,以便辨证使用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根据病人体质的不同,药量也有相应的变化。如四逆汤中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又如通脉四逆汤中明确指出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再如乌头煎的服法为当日“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