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情观察与监测:①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患儿口唇皮肤颜色确定患儿缺氧的改善情况;②详细记录出入量、各项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
(2)呼吸道管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堵塞引起窒息死亡。
方法:①备好吸痰管、吸痰杯、气滴液(生理盐水)、一次性手套及负压吸引;②吸痰一般由两人配合,吸痰前用复苏囊接高浓度氧气行过度通气1~3min,患儿侧卧位,插管内滴入气滴液0.5~1ml,再接复苏囊用纯氧呼吸7~8次,拍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③另一人戴一次性手套将吸痰管轻柔迅速地插入气管插管内,至遇阻力或患儿出现咳嗽时边旋转边退出,现提倡分层吸引,即分3次将吸痰管分别插入导管的1/3、2/3和全部进行吸引,每次均需更换吸痰管,可减少感染机会;④吸痰后再行过度通气,直至患儿面色转红,然后将患儿转到另一侧卧位重复上述过程,尽量将分泌物吸净;⑤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若患儿有面色青紫、心率下降、经皮氧饱和度下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加压给氧至好转后再开始吸痰;⑥吸痰后检查导管是否固定牢靠,位置是否合适,并记录痰量、性质及颜色。
(3)湿化:人工通气开始即开始湿化,温度33~35℃,相对湿度100%。注意:①湿化管不应高于患儿口鼻部;②湿化罐内加水至2/3处或水位线,如水过多一些水可随气流进入气道,水过少则易损坏湿化罐。
(4)消毒隔离:①做好监护室空气消毒;②接触患儿前严格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③气管与口鼻腔吸痰用具需分开,严格无菌操作;④呼吸机各管道及接头及时更换消毒。
(5)胸部物理疗法:每6~8h更换体位1次,不仅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还可防止肺不张,预防压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