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骨无论从外形或是颅腔内容物的大小来看,与青少年和成人都有所不同。新生儿穹隆骨相对较大,面颅骨及颅底骨相对较小。额骨和顶骨的突出明显,眶骨比较宽大,颅底骨比较平坦。鼻孔比较宽大,乳突未发育。穹隆骨未完全骨化,被许多宽大的结缔组织带所分隔,这些结缔组织被称为颅缝和囟。一共有6个囟,分别位于顶骨的4个角,颅骨中线区2个,余下的2对位于顶骨两侧。前囟位于额骨与顶骨的前上角之间;后囟位于枕骨与顶骨的后上角之间。成对的前外侧囟位于顶骨的前下角和蝶骨大翼之间;成对的后外侧囟位于顶骨后外侧与颞骨、枕骨之间。除了这些常见的囟门之外,还有一些附囟可以在颅骨的许多部位观察到,常见的如矢状囟。附囟的临床意义在于它的存在可能提示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的位置。
新生儿颅骨菲薄、光滑且密度均匀一致。板障静脉和脑回压迹通常看不到。颅缝、囟门表现为带状、片状的密度减低区。颅底骨的软骨成分与骨性成分容易区分。新生儿额骨被额缝分为左右两部分,枕骨由不相邻的四块骨板构成,围绕在枕大孔周围,分别是枕骨基底、成对的枕骨外侧部和枕鳞,被软骨带所分隔。枕骨假缝呈带状结缔组织,分隔枕鳞上部、两侧顶骨间的部分和枕鳞下部。这些新生儿的骨缝和枕骨基底的软骨结合部很少被了解,有时容易误认为骨折线。新生儿蝶骨包括独立的3个部分:中间的骨块由蝶骨体和较小的蝶骨小翼构成,两侧的骨块每一侧均由1个蝶骨大翼和1个翼状突起组成。蝶骨体中央的垂体窝呈圆形,边缘光滑,鞍背较短而钝,床突尚未发育。新生儿下颌骨体部较宽大,中线部被低密度软骨部分所分隔,不要误认为骨折线。下颌体的上部可见低密度阴影,代表着乳牙或恒牙的牙槽窝,在低密度阴影里,可以看到乳牙牙冠钙化形成的高密度阴影。下颌支短而宽,与下颌体呈140°角。
【正常变异】
独立的顶骨间骨在健康的新生儿中占到10%以上。不要误认为骨折。顶骨间骨的大小、形状和密度是多种多样的。如果顶骨间骨较为平坦,在头颅侧位片上,其影像类似于颅骨硬化。矢状缝长期不骨化很类似于纵行骨折。枕鳞向外膨隆,形成一个阶梯样的投影,被称为梯形头。梯形头的变异一般出现在顶骨间骨的下方,类似一个枕鳞的压缩性骨折的影像。枕鳞下部的副骨是由枕骨基底软骨结合部的软骨成分发育而来,一般在胎儿和出生后早期可以见到。偶尔在出生后6个月的小儿还可见到Kerckring骨(在枕鳞下部边缘的中线区出现)。枕内隆突管在头颅侧位片显示为枕骨隆突水平小的管道,容易与枕骨闭合不全伴皮毛窦的影像混淆。
胎儿颅骨的压迹和不同月龄颅骨在母体盆腔内的塑形会在X线平片上有所表现,一般可在出生后数小时持续存在,表现为穹隆骨的边缘错位或绞索,颅缝和囟门可变形。在侧位片上,由于双侧顶骨远离基底部,顶部区域可以被拉长。蝶枕联合部错位可使枕骨向前上移位。有学者指出产程中颅板的绞合在产科中有意义。
【新生儿颅骨CT表现】
见图6-1-1,图6-1-2,图6-1-3。
图6-1-1 新生儿颅骨CT三维重组SSD图像
图6-1-2 新生儿颅骨CT三维重组SSD图像
图6-1-3 新生儿颅骨CT三维重组SSD图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