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室大小及脑外间隙

脑室大小及脑外间隙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室系统在新生儿呈裂隙状,1岁后与1岁内变化较大。通过这4种脑室指数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脑室在新生儿最小,随月龄的增长逐渐增大,尾状核指数从出生到6个月逐渐增大,以后逐渐减小持续至1.5~2岁。而在定量评价脑室大小的4个指数中,以尾状核指数最为可靠,一般认为当尾状核指数大于0.23时才认为有脑室扩大。脑外间隙增宽多为蛛网膜下腔与硬膜下腔共同扩大所致,但以前者为主。

脑室系统在新生儿呈裂隙状,1岁后与1岁内变化较大。定量测定脑室大小多采用以下4个指数:侧脑室前角指数(即脑室前角最外端间的距离与同一水平层面大脑最大横径的比值)、侧脑室体部指数(即侧脑室体部外缘最小径与同一水平层面大脑最大横径的比值)、尾状核指数(即尾状核头部的侧脑室间距离与同一水平层面大脑最大横径的比值)、Evan指数(即侧脑室前角最外端间距离与同一水平层面大脑最大横径的比值)。

通过这4种脑室指数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脑室在新生儿最小,随月龄的增长逐渐增大,尾状核指数从出生到6个月逐渐增大,以后逐渐减小持续至1.5~2岁。而在定量评价脑室大小的4个指数中,以尾状核指数最为可靠,一般认为当尾状核指数大于0.23时才认为有脑室扩大。

透明隔腔在出生时即可存在,新生儿期,几乎所有的早产儿及足月儿均可观察到透明隔腔的存在,为脑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但其宽度多不超过1cm(图9-2-6A)。

脑外间隙包括蛛网膜下腔及硬膜下腔,MRI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脑外间隙从新生儿到6个月逐渐增宽,其中以3~6个月最大,然后逐渐缩小,1岁后逐渐达到平衡状态(图9-2-6B~E)。外侧裂出生时最大,随着岛叶、颞叶的发育逐渐缩小。一般认为,3~6个月额叶前方脑外间隙最大宽度为6mm,颞叶前方为8mm。因此,在此期间小儿出现脑外间隙较宽,但在正常范围内,切勿认为异常。目前公认的判定值为1岁以内脑外间隙宽度大于8mm(图9-2-6F);1岁时大于4mm多提示脑外间隙增宽。脑外间隙增宽多为蛛网膜下腔与硬膜下腔共同扩大所致,但以前者为主。正常情况下,由于脑脊液产生与吸收在发育过程中一时性失衡,以及出生后数月颅骨发育较脑发育先行,均可造成脑外间隙一过性扩大(图9-2-6G、H)。另外,从出生至6个月,脑组织水含量急剧下降,脑容积缩小,此后神经细胞增殖,脑容积又增大,也可能是造成脑外间隙扩大,其后又逐渐缩小的一个原因。

图9-2-6 不同月龄新生儿及婴幼儿脑T2WI平扫
A.孕39周生后5天,透明隔宽度约5mm;
B—E.脑外间隙从新生儿到6个月逐渐增宽,然后逐渐缩小,1岁后逐渐达到平衡状态;
F.1月龄,脑外间隙增宽约1.2cm;
G、H.1岁脑外间隙增宽,6个月后复查脑外间隙相对变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