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Wilson病,为家族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的铜代谢障碍型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通常见于少年或年长儿童。
【影像检查方案】
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不易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MRI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常规MRI扫描即可提示本病的诊断。
【典型病例】
病例1 女,8岁,以手足徐动和阵发性痉挛为主诉就诊,眼底检查发现角膜Kayser-Fleischer色素环(图11-2-1)。
图11-2-1 肝豆状核变性
影像所见
A、B.MRI轴位T1WI;C、D.MRI轴位T2WI
基底节区包括双侧苍白球、尾状核头区出现对称性的T1WI低信号及T2WI高信号改变,以T2WI更为明显;双侧丘脑区同时受累。
病例2 女,11岁,渐进性语言不清、吞咽困难2年,近半年出现阵发性痉挛(图11-2-2)。
图11-2-2 肝豆状核变性
影像所见
A、B.MRI轴位T2WI
T2WI上基底节区病变呈明显的高信号,双侧对称性分布。此外,双侧丘脑及中脑亦呈明显的高信号改变,但中脑高信号内红核及黑质(网织部)仍保留着正常信号,呈特征性的“熊猫脸”改变。
【影像与病理】
1.为先天性铜代谢障碍。由于肝脏不能将铜排入胆汁中,导致过量的铜积聚于各种器官内(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及角膜等)。
2.肝脏由于铜的沉积而硬化,脑由于铜的沉积而发生神经系统变性。
3.脑的铜沉积同时可合并胶质增生,以壳核最为显著,并可继发皮质、脑干、小脑齿状核、黑质和白质受累。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平扫表现为豆状核条状或新月形低密度区,两侧对称为其特点。
(2)低密度病变亦可见于基底节以外其他部位,如脑干、皮质或小脑。
(3)增强扫描无强化。
(4)同时可有脑萎缩。
2.MRI表现
(1)基底节区出现对称性的T1WI低信号及T2WI高信号改变,以T2WI上更为明显。
(2)严重者可同时有背侧丘脑甚至脑干受累。
(3)晚期则表现为脑白质萎缩。
(4)病变多为双侧对称,同时累及脑白质时也可为非对称性或单侧受累。
(5)T2WI上中脑受累较有特征性:中脑高信号;但红核、黑质(网织部)及上丘脑部分保留正常信号,呈特征性的“熊猫脸”改变(图11-2-2)。
3.比较影像学 CT可显示病变所累及的部位与范围,但对于脑干及小脑受累情况判断不佳,对本病的定性诊断较为困难;MRI可清楚显示病变的受累范围,揭示其可能的病理机制(变性与胶质增生),并可根据特征性信号变化,明确中脑核团的受累程度。
【影像与临床】
1.该病3大主征为脑豆状核变性、角膜Kayser-Fleischer色素环(K-F环)及小叶性肝硬化。
2.脑由于铜的沉积而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构音困难、震颤、手足徐动症和痉挛状态等。
3.铜尿,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尤其角膜K-F环为本病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以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为特征,需与基底节区常见的疾病如中毒性脑缺氧性损害、核黄疸后遗病变相鉴别。中毒性脑缺氧性损害好发于任何年龄,有明确的临床表现和急性肢体及语言障碍病史,常不表现为对称性病变,结合病史可作出正确的诊断;核黄疸后遗病变多仅局限于双侧苍白球区,可有明确的新生儿胆红素血症的病史,一般不难诊断(图11-2-3)。
图11-2-3 核黄疸后遗
影像所见
MR T2WI上表现为双侧苍白球区对称性高信号,呈条带状分布,边界清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