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Leigh病。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线粒体功能障碍,有1个或多个呼吸链酶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缺乏,可伴有乳酸血症、丙酮酸尿及延胡索酸尿。
【影像检查方案】
主要检查手段为CT和MRI,CT对本病诊断价值有限;MRI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如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的病变,需同时加扫对比剂增强扫描,以便与肿瘤疾病相鉴别。
【典型病例】
病例1 女,1.5岁,出生后6个月即出现肌张力减低,运动发育落后(图11-2-4)。
图11-2-4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
影像所见
A、B.MRI轴位T2WI;C.MRI冠状位T1WI;D.MRI矢状位T1WI;E.MRS
导水管周围灰质包括脑干、中脑呈对称性斑点状及条带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改变,病变分布较为局限,边界清楚;MRS可见很高的乳酸(Lac)波峰,NAA波峰降低。
病例2 女,2岁,以进行性肌张力减低,共济失调及运动发育落后就诊(图11-2-5)。
图11-2-5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
影像所见
A、B.MRI轴位T2WI
导水管周围灰质包括壳核、背侧丘脑、苍白球对称性T2WI高信号改变,呈弥漫性分布,边界不清。
【影像与病理】
1.主要病理改变有基底节区、背侧丘脑、中脑及小脑齿状核等出现小囊性空洞,血管增生,神经元丧失以及脱髓鞘。
2.病变可为弥漫性分布(神经元丧失及脱髓鞘),也可局灶性分布(小囊性空洞形成),沿导水管周围的灰质对称性分布为其特征。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壳核、苍白球、尾状核以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呈低密度改变。
(2)对比剂增强扫描不出现强化。
2.MRI表现
(1)主要累及壳核、苍白球、尾状核、导水管周围灰质及大脑脚,偶尔可侵及下丘脑、小脑上脚,甚至大脑半球。
(2)有细胞色素C氧化酶缺乏时,可有脑桥背侧受累。
(3)受累部位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改变。
(4)病变可弥漫性分布(代表脱髓鞘),也可局灶性分布(小囊性空洞形成)。
(5)MRS上可显示NAA波峰降低以及高的乳酸波峰,尤其在MRI上受累较严重的的部位更为明显。
3.比较影像学 CT由于易受颅后窝伪影的干扰,在中脑及小脑病变的检查方面容易遗漏病变;MRI可明确病变的侵袭范围,根据信号特征及分布也可推测其病理发生机制,对于诊断不明确者可辅以MRS检查,后者在本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影像与临床】
1.多发生于1岁左右的婴儿。
2.患儿多于起病1周岁后出现肌张力低下,精神运动发育障碍,共济失调、上肌麻痹、上睑下垂和吞咽困难等症状。
【鉴别诊断】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主要累及壳核、苍白球、尾状核、导水管周围灰质。需与该区域常见疾病相鉴别。肝豆状核变性也可累及上述区域,但以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为主。影像鉴别困难者可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必要时辅以MRS检查。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有时也可累及基底节区,但病变常为多灶性,非对称性常见,灰白质交界处可同时受累,结合病史及影像学表现可以将二者加以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