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种小细胞神经源性肿瘤,常起于透明隔下方Monro孔附近。大多数为中心性生长,位于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少数为非中心性,可位于脊髓及脑实质内,好发于青少年。
【影像检查方案】
主要检查手段为CT和MRI增强扫描,但MRI三维成像可直观显示肿瘤与周围的毗邻关系,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CT有利于检测其内有无钙化情况,可作为MRI检查的良好补充。
【典型病例】
男,13岁,恶心、头痛、呕吐3个月,近1个月加重(图12-1-13)。
图12-1-13 中枢性神经细胞瘤
影像所见
A.MRI轴位T1WI;B.MRI轴位T2WI;C.MRI轴位T1WI增强扫描
肿瘤位于脑室内,黏附于透明隔及广基底与脑室壁相连,呈囊实混合性改变。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内实质部分可见稍低信号改变,与脑皮质相类似。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及纤维间隔强化。
【影像与病理】
1.肿瘤多为界限清楚的多分叶状肿物,位于侧脑室内,典型者位于Monro孔附近并与透明隔黏附,少数可向第三脑室蔓延。肿瘤内囊变及坏死常见。
2.组织学上为均一的小圆形细胞,细胞质及细胞膜清晰可见。以往认为是脑室内少突胶质细胞瘤,1988年WHO将其重新命名。
3.病理诊断需借助免疫组化或电镜,可显示神经元标记物(如突触素),细胞核可出现特征性的“盐与胡椒”染色体模式。
4.肿瘤本身为1种低度恶性肿瘤(WHOⅠ级),但易复发,易沿脑脊液播散。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平扫肿瘤多为稍高密度,瘤内可伴有多发小囊性变及粗大的钙化。
(2)广基底与脑室壁相连,并黏附于透明隔为其特征。
(3)增强扫描可呈中等度强化。
2.MRI表现
(1)肿瘤常位于脑室内,一般不伴有脑室外扩展。
(2)MRI肿瘤实质部分T1WI及T2WI信号与脑皮质相等,瘤内伴有小囊性变、小血管的流空效应及钙化,可使肿瘤信号不均。
(3)MRI可较好地显示肿瘤黏附于透明隔及广基底与脑室壁相连,为诊断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3.比较影像学 CT平扫可明确肿瘤内是否含有粗大钙化;MRI三维成像可明确肿瘤与透明隔间的关系及其透明隔完整性,评价脑积水程度,通过信号变化推测肿瘤内的病理组成。增强扫描有利于肿瘤囊实性的鉴别,评价肿瘤的血供。
【影像与临床】
1.病变可使脑脊液回流受阻而引起临床上颅高压、脑积水症状的出现。
2.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头痛、性格改变、共济失调、脑神经功能障碍及生长发育迟缓等。
【鉴别诊断】
该类肿瘤需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下巨细胞瘤、脑室内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及室管膜瘤相鉴别。根据肿瘤的好发年龄、部位、形态以及与透明隔相黏附等特征性影像表现,不难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