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青少年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少年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为最常见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平均发病年龄为7.1岁。1.幕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具有典型征象者,诊断较为容易,有时需与血管母细胞瘤相鉴别。3.视通路青少年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诊断起来相对容易,特别是同时合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青少年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为最常见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WHOⅠ级)。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平均发病年龄为7.1岁。后颅窝为最常见好发部位,以小脑蚓及小脑半球最常见。其次为下丘脑及大脑半球。当视交叉及视束受累时,肿瘤更具侵袭性,此种视神经胶质瘤常与神经纤维瘤病有关。大脑半球JPA占大脑胶质瘤的3%,右侧半球最常受累,常累及颞叶或顶叶,其发病年龄晚于后颅窝的JPA。

【影像检查方案】

主要检查手段为CT和MRI,常规行平扫及增强扫描。以MRI为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于后颅窝、视交叉及视束部位JPA的诊断,MRI由于具有三维成像特点及高清晰的软组织分辨率,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不能明确诊断者可加扫MRS,通过活体判断肿瘤代谢来获取更多的诊断学信息。

【典型病例】

病例1 男,10岁,近3个月以来,早晨头痛、呕吐,步态不稳(图12-2-1)。

图12-2-1 幕下青少年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影像所见

A.MRI轴位T1WI;B.MRI轴位T2WI;C.MRI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

左侧小脑半球及小脑隐部可见一囊性病灶,T1WI为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壁上T1 WI上可见稍低信号壁结节;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强化。

病例2 女,12岁,以头痛、癫持续近1个月为主诉就诊(图12-2-2)。

图12-2-2 幕上青少年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影像所见

A.MRI轴位T2WI;B.MRI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C.MRI轴位T1WI增强扫描右顶叶皮质下白质可见囊性病灶,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强化。

病例3 女,5岁,以头痛、癫持续近1个月为主诉就诊(图12-2-3)。

图12-2-3 视通路青少年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影像所见

A、B、C.MRI轴位T1WI;D、E.MRI轴位T2WI;F.MRI矢状位T1WI

双侧视神经、视交叉和下丘脑可见对称性梭形增粗,分叶状肿块沿视通路生长,呈T1WI稍低信号,T2WI等、稍低信号改变。矢状位可显示肿块延伸范围。

【影像与病理】

1.镜下肿瘤细胞细长,呈双极锥形状,如毛发样,胞质纤维平行排列,位于血管周围者纵行包绕血管;远离血管者松散排列,易发生微小囊性变。

2.大体标本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富含血管,界限清楚,有包膜。

3.大体形态上分为实质为主型和囊性成分为主型,后者可有壁结节。68%可合并囊性变,其中50%为大囊,其余为小囊。

4.视通路青少年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中,10%~70%的患者同时患有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5.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因肿瘤血管为有孔毛细血管,增强后肿瘤常有强化表现。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平扫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病变,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2)实质为主型肿瘤由于富含血管,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区可出现明显强化。因此,肿瘤出现明显强化并不提示肿瘤恶性度的增加,这与成人脑肿瘤明显不同。

(3)囊性成分为主型常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巨大囊性部分在CT上常表现为脑脊液样低密度,增强扫描不强化;囊壁上常合并壁结节存在,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则强化较显著。

(4)少数肿瘤(约11%)在CT上可出现斑点状钙化,肿瘤周围血管源性水肿较为少见。

(5)发生于后颅窝的肿瘤易包绕第四脑室;发生于幕上的肿瘤易包绕第三脑室。

(6)发生于视通路的肿瘤表现为视神经增粗(直径常大于4mm)。视交叉和下丘脑肿瘤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呈边界清楚、锐利的圆形或分叶肿块。

2.MRI表现

(1)肿瘤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性部分信号类似于脑脊液样信号。典型者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囊实混合性肿物,可有壁结节,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强化。

(2)幕上肿瘤以实质为主型肿瘤更多见,增强扫描肿瘤大部分可出现明显强化,有助于与纤维型星形细胞瘤鉴别。

(3)对于视通路的肿瘤,MRI可评价视通路受累的情况,明确肿瘤浸润范围。视交叉和下丘脑肿瘤呈T1WI稍低信号,T2WI等、稍低信号改变,囊变及坏死少见,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或轻微强化。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常为双侧性。

3.比较影像学 在诊断价值比较上,CT和MRI对肿瘤定位准确性达85.8%以上;而显示幕下肿瘤,MRI胜过CT,MRI在显示肿瘤范围上优于CT,在评价视通路受累的情况上也优于CT。要显示肿瘤与大血管的关系,可行血管造影和MRA。特殊情况,如对比剂过敏者,CT、MRI有争议时,放射性核素检查可帮助确认有无占位性病变。另外,对于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MRS可提供额外的诊断信息,MRS可显示肿瘤内的胆碱水平增高、N-乙酰天冬氨酸水平降低及乳酸水平高,提示肿瘤细胞增生活跃。

【影像与临床】

1.幕上星形细胞瘤占小儿幕上脑肿瘤的30%以上,肿瘤可起于大脑的任何部位,颞叶为最好发的部位,其次为额叶、顶叶、枕叶,亦可起于视神经和视交叉、下丘脑、背侧丘脑、基底节和脑室等处。常见的发病年龄为2~4岁和7~8岁年龄阶段,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2.幕下星形细胞瘤是后颅窝最常见的脑肿瘤之一,占儿童期全部颅内脑肿瘤的10%~20%,其中大多数肿瘤起自中线的小脑蚓并向小脑半球伸展,部分起自小脑半球。患儿可表现有早晨头痛、呕吐,步态不稳,体征有躯体性共济失调、日落征等。

3.视通路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可起于视神经、视交叉、下丘脑、外侧膝状体、视放射等视通路的任何部位。其中50%~85%的视通路胶质瘤累及视交叉和下丘脑。10%~70%的患者患有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男女发病率无差别,3~6岁为发病高峰年龄。

4.本病预后较好,经完全的外科切除后复发率为0,而不需辅以放、化疗;3岁以上的小儿如不能完全切除者,可辅助放疗;3岁以下小儿只有肿瘤渐进性生长者才采用放射疗法。

【鉴别诊断】

1.幕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具有典型征象者,诊断较为容易,有时需与血管母细胞瘤相鉴别。后者发生于儿童者少见,小脑的旁中线区为其好发部位。在MRI上,病灶旁出现曲线状流空的低信号血管影为其典型表现。增强后,壁结节和实质性病灶明显强化。仔细观察二者,鉴别并不难。

2.幕上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表现多样,可以囊实性混合,也可实性为主,增强扫描多出现明显强化,需要与间变型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神经元胶质瘤等相鉴别。但单纯依靠影像学有时难以完全鉴别开来,必要时可辅以MRS、PET等检查。

3.视通路青少年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诊断起来相对容易,特别是同时合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