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海绵状成胶质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易侵犯脑干与小脑半球。年长儿童多为Ⅱ级星形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年幼者多为Ⅰ级星形细胞瘤,呈局灶性生长。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因多数肿瘤增强扫描不出现强化,需要与非肿瘤性病变如脑炎、脑梗死等相鉴别。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海绵状成胶质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易侵犯脑干与小脑半球。年长儿童多为Ⅱ级星形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年幼者多为Ⅰ级星形细胞瘤,呈局灶性生长。

【影像检查方案】

主要检查手段为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但MRI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于不能明确病变范围者,可加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对于难以与非肿瘤性病变相鉴别的弥漫性肿瘤,必要时可加扫MRS。CT对于弥漫性分布的肿瘤难以定性,故不推荐首选。

【典型病例】

病例1 男,14岁,以癫发作,近两个月加重为主诉就诊(图12-2-4)。

图12-2-4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

影像所见

A.MRI轴位T2WI;B.MRI轴位T1WI增强扫描;C.MRI轴位FLAIR序列

右颞叶、枕叶及右侧丘脑弥漫性T2WI高信号改变,边界模糊;增强扫描未见强化;FLAIR序列病变显示更加清晰,同时发现额叶亦出现高信号病灶。

病例2 女,12岁,头痛、癫,肢体运动障碍1个月(图12-2-5)。

图12-2-5 弥漫性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大脑胶质瘤病)

影像所见

A、B.MRI轴位T2WI;C.MRI轴位T1WI增强扫描

右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T2WI白质信号弥漫性增高,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

病例3 女,10岁,近两个月出现周围性面瘫、展神经麻痹及共济失调,饮水呛咳等症状(图12-2-6)。

图12-2-6 脑干纤维型星形细胞瘤(间变)

影像所见

A.MRI轴位T1WI;B.MRI轴位T2WI

脑干可呈弥漫性增粗,其内可见软组织肿块,邻近脑池变窄、第四脑室后移。增强后肿瘤环形强化。

【影像与病理】

1.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有呈进行性间变的趋向,其恶性程度高,并可沿神经传导束和脑脊液通路转移。

2.大体上肿瘤呈两种生长方式,一种呈弥漫性或侵袭性生长;另一种呈局灶性生长。

3.镜下瘤细胞胞质少,胞核较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略大而不规则,着色较深,排列稀疏不均匀,毛细血管较正常略多,但无内皮细胞增生,瘤细胞有突起,胶质纤维多。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侵袭性生长者可扩展至胼胝体,并累及两侧大脑半球。CT表现为弥漫性低密度病变,少数病例可出现钙化,增强扫描一般不强化。

(2)局灶性生长者常呈囊性低密度改变,界限清楚,病变多位于脑干。

2.MRI表现

(1)侵袭性生长者MRI表现为弥漫性病变,与正常灰白质分界不清,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瘤很少出现瘤周水肿,增强扫描不强化。

(2)大脑胶质瘤病为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弥漫侵袭性生长的特殊类型,与侵袭性生长者具有相似的影像学特征,可累及整个一侧大脑半球,严重者可导致中线移位,引起占位效应。

(3)局灶性生长者一般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改变,界限清楚,增强扫描一般不强化,出现肿瘤强化多提示肿瘤发生间变。

3.比较影像学 MRI上灰白质对比度好,可有利于显示这种弥漫性肿瘤病变。对于显示效果不佳者可加扫FLAIR序列,不仅可弥补常规影像的不足,同时也可发现一些隐匿性病变;对于不能明确诊断者可加扫MRS,有利于与非肿瘤性脱髓鞘性病变的鉴别。CT因灰白质对比度较差,在本病诊断中不作为首选。

【影像与临床】

1.发生于幕上的肿瘤可起于大脑的任何部位,颞叶为肿瘤最好发的部位,其次为额叶、顶叶、枕叶,亦可起于下丘脑、背侧丘脑等处。头痛、呕吐、癫及颅高压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2.发生于脑干的肿瘤预后差、病程短,平均生存时间多不超过1年。常表现为多组脑神经功能障碍和共济失调。

【鉴别诊断】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因多数肿瘤增强扫描不出现强化,需要与非肿瘤性病变如脑炎、脑梗死等相鉴别。由于肿瘤进展较为缓慢,临床上可有明确的癫病史,因此根据临床症状即可作出鉴别;必要时可加扫MRS,MRS上多出现胆碱波峰的异常增高,为与非肿瘤性病变相鉴别提供了佐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