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管性肿瘤

血管性肿瘤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颅内血管性肿瘤以成血管细胞瘤为代表。成血管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和血管网状细胞瘤,是真性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2%,占后颅窝肿瘤的8%~12%。3.实性肿瘤与壁结节相似。注射对比剂后,肿瘤密度迅速升高。3.比较影像学 在诊断价值上,CT和MRI均可,但MRI优于CT,尤其是显示后颅凹底部病灶,MRI因为没有骨质伪影的干扰,有利于壁结节的检出。

颅内血管性肿瘤以成血管细胞瘤为代表。成血管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和血管网状细胞瘤,是真性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2%,占后颅窝肿瘤的8%~12%。90%发生于小脑半球,幕上罕见。在小儿患者中,以男孩为多见,在Von Hippel-Lindau(VHL)病患者中,以小儿多见,45%的VHL患者伴发成血管细胞瘤。家族性者可多发。并可伴有胰腺、肝、肾多发囊肿或肿瘤。

【影像检查方案】

主要检查手段为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特别是幕下肿瘤,MRI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典型病例】

病例1 男,13岁,头痛、呕吐、走路不稳、共济失调等为主诉就诊(图12-6-1)。

图12-6-1 实性成血管细胞瘤

影像所见

A.MRI轴位T1WI;B.MRI轴位T2WI;C.MRI轴位T1WI增强扫描;D.MRI矢状位T1 WI增强扫描

T1WI右小脑半球病灶处可见具有流空效应的粗大血管影;T2WI病灶信号明显增高;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

病例2 女,15岁,近2个月出现走路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图12-6-2)。

图12-6-2 囊性成血管细胞瘤

影像所见

A.MRI轴位T1WI增强扫描;B.MRI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肿瘤呈囊性病变,囊壁可见壁结节强化。

病例3 男,12岁,以走路不稳,共济失调,近1个月进行性加重等为主诉就诊(图12-6-3)。

图12-6-3 Von Hippel-Lindau病

影像所见

A.MRI轴位T2WI;B.MRI轴位T1WI增强扫描;C、D.MRI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

右侧小脑半球肿瘤呈囊性改变,T2WI信号明显增高;增强扫描囊壁轻度结节状强化;同时,左侧小脑半球、延髓内亦可见结节状强化灶。

【影像与病理】

1.肿瘤大小不一,小者如绿豆,大者如鸡蛋,位于软膜内,肿瘤分囊性和实性两种。

2.囊性肿瘤占2/3~3/4,常呈大囊,伴有小的壁结节。囊壁为胶质纤维或胶原纤维的薄膜,有表面光滑的壁结节,血管丰富。肿瘤囊变机制有肿瘤退变学说和血浆漏出学说。在小脑多呈囊性。

3.实性肿瘤与壁结节相似。幕上多为实性。肿瘤由血管形成细胞构成,其中有许多血管内皮或外皮细胞,可形成实团或条索,而不形成管腔。

4.肿瘤属良性,但手术后易复发。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大多数病例(73%)在后颅窝出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因囊液含蛋白质和出血,故CT值高于脑脊液。壁结节如果不是等密度,仅与周围正常小脑组织的密度稍有不同,突入囊内。常因结节小、密度低、靠颅底等因素而显示不清楚。

(2)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增强,CT值升高15~20HU。注射对比剂后,肿瘤密度迅速升高。囊壁可呈细条、不连续的强化,提示囊壁为胶质纤维或胶原纤维成分。

(3)实性肿瘤中间坏死,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周围可有轻度或中度脑水肿。有第四脑室梗阻表现。

2.MRI表现

(1)可分为3种类型:大囊小结节型、单纯囊型以及实质型。

(2)囊液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由于其内蛋白含量高,不同于脑脊液信号。平扫难以显示壁结节。

(3)增强扫描,壁结节强化明显,病灶外常有1根或数根较粗大的血管伸入病灶。囊壁不增强或仅有轻微增强。其他征象与CT相似。

3.比较影像学 在诊断价值上,CT和MRI均可,但MRI优于CT,尤其是显示后颅凹底部病灶,MRI因为没有骨质伪影的干扰,有利于壁结节的检出。

【影像与临床】

1.临床表现有颅高压表现,小脑症状,走路不稳,共济失调等。

2.出血时,有脑膜刺激征。

3.在VHL病中,除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还出现其他系统病变。可伴有身体其他处畸形和肿瘤,如肾、肝囊肿,肾上腺瘤等;可伴有红细胞增多症。

【鉴别诊断】

1.血管母细胞瘤呈巨大囊性病变,需要与下列病变鉴别:星形细胞瘤、蛛网膜囊肿、小脑单纯性囊肿、正中和侧孔闭塞而引起第四脑室扩大、第四脑室表皮样囊肿、巨大小脑延髓池。

2.血管母细胞瘤呈环形强化,需要与下列病变鉴别: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脓肿、畸形细胞肉瘤。

3.血管母细胞瘤呈实性结节,需要与下列病变鉴别:转移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动脉瘤、恶性淋巴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