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急性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发病快,病情重,预后差。常见病因包括头面部或全身性感染、严重脱水、头部外伤、脑肿瘤侵犯静脉窦以及某些血液病等,部分病例病因不明。
【影像检查方案】
主要检查手段为CT和MRI。CT多可提示病变的存在,增强扫描可进一步确诊;MRI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明确显示病变的累及范围,同时加扫相位对比法MRA即MR静脉造影(MRV)检查可直观地显示静脉窦受累程度。脑血管造影(DSA)为本病最终诊断的“金标准”。
【典型病例】
病例1 男,12岁,近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呕吐及抽搐(图13-1-3)。
图13-1-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影像所见
A.CT平扫;B.MRI矢状位T1WI;C.MRI轴位T2WI;D.血管造影(DSA)
CT平扫硬膜静脉窦显示条状高密度;MRI矢状位T1WI可清楚显示上矢状窦高信号的位置和范围;MRI轴位T2WI显示相应硬膜静脉窦呈高信号;DSA最终证实了静脉窦血栓的存在,与MRI的显示范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病例2 女,15岁,5天前以突发性头痛、呕吐及视盘水肿为主诉就诊(图13-1-4)。
图13-1-4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影像所见
A.MRI轴位T2WI;B.MRI矢状位T1WI;C.MRI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D.MRI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
轴位T2WI可见双侧顶叶皮质对称性的斑片状高信号灶,提示继发性静脉梗死;MRI矢状位T1WI可清楚显示上矢状窦高信号的位置和范围;增强扫描相应区域未见强化,提示静脉闭塞;冠状位增强扫描,顶叶低信号区出现强化,提示合并血脑屏障的破坏。
病例3 男,12岁,2个月前曾有急性颅高压病史,目前偶有阵发性头痛(图13-1-5)。
图13-1-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影像所见
A、B.MRI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上矢状窦出现多发虫蚀状低信号无强化区,同时强化的部分矢状窦边缘毛糙。
病例4 女,11岁,近3天突发头痛、呕吐、偏瘫(图13-1-6)。
图13-1-6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影像所见
A.MRI轴位T1WI;B.MRV
轴位T1WI显示右侧横窦内高信号;MRV证实相应侧静脉窦闭塞。
【影像与病理】
1.血栓形成一般先自静脉窦开始,逐渐发展至所属皮质静脉,造成脑静脉回流障碍及静脉性脑梗死和脑出血。
2.静脉窦闭塞最常发生于上矢状窦,其次为横窦、乙状窦和海绵窦。
3.血凝块阻塞窦腔,并扩展到与其相连的单、双侧皮质浅静脉,造成窦壁广泛坏死,继发严重的脑水肿、皮质静脉性脑梗死及脑出血。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CT常能提示诊断,可在相应引流静脉区(以枕叶和顶叶多见)出现双侧或单侧的脑梗死,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有时梗死区有高密度灶性出血。
(2)CT平扫在硬膜静脉窦、脑表面的深部静脉显示条状高密度,代表新鲜血栓形成。
(3)增强扫描,上矢状窦(较宽的后部)显示为低密度区,称为空三角征。这是因为对比剂使窦周强化,静脉窦的血凝块密度相对低而形成。
2.MRI表现
(1)MRI可直接显示静脉窦流空影消失,具有特征性。
(2)MR平扫,受累静脉窦呈T1WI、T2WI高信号改变,MRI可直观显示受累静脉窦的位置和范围。
(3)急性静脉窦血栓形成可在相应引流静脉区(以枕叶和顶叶多见)出现双侧或单侧的皮质静脉梗死,表现为斑片状高信号灶,此为继发征象。
(4)MRV可直观显示受累静脉窦闭塞的程度,与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5)慢性期增强扫描可表现为静脉窦内多发虫蚀状的低信号无强化区,提示微小静脉窦血栓的残留;同时强化的部分矢状窦边缘毛糙,提示合并静脉血管炎的发生。
3.比较影像学 CT多可提示病变的存在,但难以显示累及范围;MRI可直接显示静脉窦流空影消失,具有特征性,结合脑水肿、梗死等继发征象可以定性诊断。MR相位对比法血管造影(MRV)及增强MRV可直接显示主要静脉窦闭塞的位置和范围,当MRI及MRV表现不典型或缺乏特征性时,最终需要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
【影像与临床】
1.临床表现常不具特征性,可有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颅压增高表现。
2.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一侧静脉窦闭塞还可出现偏瘫。
3.海绵窦闭塞出现上睑下垂、眼球突出、结膜充血和眼外肌麻痹。
4.腰穿脑脊液压力多增高,部分病例脑脊液白细胞和蛋白增多,呈炎症反应。
5.慢性期多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但追问病史多可提示有过急性发作史。
【鉴别诊断】
MRI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同时结合MRV,诊断起来并不难;CT诊断中需要注意Galen静脉的血栓形成与松果体钙化的区别,后者偏后、偏下,密度较高,且随时间推移CT扫描无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