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看高校启发式教育

从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看高校启发式教育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高校创新能力降低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推动高校启发式教育发展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从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分析出发,通过梳理其具体特点和形成原因,结合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启发式教育之间的关系,对如何在高校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实现启发式教育提出建议。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这是现阶段高校学生阅读习惯的又一个特点:习惯于“浅阅读”。
从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看高校启发式教育_现代出版的探索与创新

胡 劼

摘要:随着信息化和电子阅读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已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在高校创新能力降低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推动高校启发式教育发展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从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分析出发,通过梳理其具体特点和形成原因,结合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启发式教育之间的关系,对如何在高校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实现启发式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阅读习惯;启发式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现状分析

阅读习惯,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内容、时间、媒介方式和场所等方面选择偏好的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会受到人文环境、社会氛围、兴趣爱好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在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阅读既是专业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过程,即使在自媒体和“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人们的学习方式已经悄然改变,但阅读依旧是获取各类信息和知识的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的特点

1.阅读途径的便捷化和多样化

当代高校学生在阅读习惯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阅读途径的便捷化和多样化,尤其是阅读媒介趋向电子化。2013年针对江苏省大学生阅读媒介选择的一项调查中发现,“47.28%的大学生通过电子媒介,41.22%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在线阅读,31.35%的大学生通过纸质媒介进行阅读”[1]。这一特点的产生,源于当前移动终端、电子阅读设备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自媒体的普及使得新型阅读媒介具有交互性强、便于即时分享等特点,从而受到高校学生的广泛青睐。

2.阅读时间碎片化

现阶段高校学生阅读习惯的又一特点是阅读时间偏少及零碎化。在2012年针对上海大学生阅读时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半数大学生每日用于阅读的时间在1个小时以内的占50.2%;1~2小时的占35.4%”[2]。移动终端、电子阅读设备等新型阅读工具的普及,丰富了高校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交流途径,但在高效、便捷的同时,大部分空闲时间也被琐碎的、低质量的阅读内容所占据。阅读时间零碎化提高了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却限制了其阅读深度,也不利于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

3.习惯于“浅阅读”

2013年的江苏省高校学生阅读习惯调查中发现,“在针对‘阅读所喜爱的文学类型所用方式’的调查中,选择‘囫囵吞枣、一目多行、不求甚解’的占73.26%,选择‘细细咀嚼、反复思考、字斟句酌’的只占23.73%”[3]。这是现阶段高校学生阅读习惯的又一个特点:习惯于“浅阅读”。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一方面源自阅读内容的变化,“快餐文化”盛行导致现阶段大学生的信息来源趋向浅显化;另一方面,也源自于上文所提及的阅读途径的便捷化和多样化。

(二)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当前高校学生阅读习惯具有上述的特点,也存在着如下问题:不断丰富的信息内容和愈发便捷的阅读途径,使高校学生习惯于单纯地获取知识和认同观点,而缺乏有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由此容易导致了大学生认识上的从众性和盲目性。不少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习惯于追逐社会热点和最新资讯,或是为了追赶时髦,或是为了积攒谈资,却缺乏了应有的思考,把信息不经过滤地吸收,从而“人云亦云”。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北京大学时强调了“明辨”,希望当代青年能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求得真学问。

在阅读的过程中习惯于单方面地接收信息,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缺乏理论思维的训练,也是导致当前我国高校创新意识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上文提到,个人阅读习惯的形成,会受制于人文环境和物质条件等客观因素,也与个体的兴趣偏好等主观因素息息相关。当前高校学生阅读习惯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第一,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下各类知识的获取变得愈发便利,形成了遇到问题就“上网搜”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亦是如此;第二,阅读媒介的便捷化使得学生习惯于短时间阅读,缺少思考的时间;第三,应试教育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便习惯于接收答案、记忆知识而少于寻求真知,进而形成“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习惯与高校启发式教育的关系

启发式教育,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学习”[4]。启发式教育的关键在于培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主体意识,从而把专业理论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实现教学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在高校开展启发式教育,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需要,也是激发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应该是选择符合个人兴趣以及专业学习需要的内容,保持稳定的阅读时间,将传统阅读方式和新型阅读方式相结合、“浅阅读”和“深阅读”相结合,并对于获取的信息进行思考辨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在高校开展启发式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高校启发式教育的顺利开展,两者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方面有相似之处,前者应该成为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启发式教育的深入开展能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提供氛围和土壤,启发式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时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这一思维模式会扩展到阅读当中,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边读书边独立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引导学生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推动高校启发式教育

高等教育是一个教授与学习互动的过程,这两个环节是辩证统一的,高校教学中应当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式教育,应当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而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启发式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动高校启发式教育的开展,涵盖阅读内容和阅读途径两方面,需要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和配套建设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如下三个途径。

(一)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阅读习惯源于学习思维,作用于行为实践,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在认识、认知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在高校层面,最直接的方式便是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具体途径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

在专业课教学之中加入课下阅读预习的部分,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课程相关书籍和资料。虽然许多任课教师一直有着在课程导论部分加入“推荐书目”的习惯,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往往对此抱着无关紧要的态度,只有少数自觉的学生会在学有余力的时间阅读这些书目。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前高校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趋向实用性和功利性,从而导致学生只会去看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要扭转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阅读预习的部分,即任课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发放课下预习材料,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日常专业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独立思考,对于高校启发式教育的开展也具有推动作用。

(二)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引导作用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引导作用,结合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用阅读来充实课余生活,通过阅读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推动高校启发式教育的开展。以四川大学为例,除了专职的政治辅导员以外,四川大学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有学分制指导老师和名誉班主任,部分学院还在低年级设立教导员,进而在专业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大学生涯规划、就业以及深造等方面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在这样的综合管理体系下,学分制指导老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学习读物;辅导员可以在日常管理和交流中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举办各类活动交流阅读心得体会;名誉班主任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术信息,供学生在课下参考和学习。通过这样多管齐下,鼓励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每个学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制定读书计划,从而达到个性化辅导和启发式教育的目的。

(三)进一步完善高校数字化资源平台

进一步完善高校数字化资源平台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又一重要途径。随着阅读媒介日趋便捷和电子阅读工具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也日益多样化,移动终端和电子阅读设备成为许多学生的首选。高校应该顺应这一趋势,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资源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具体来说,可以将校内各类阅读资源转化为电子读本,除了在图书馆、校园数据库提供查阅和下载外,还可以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面向学生进行发布和分享,拓宽学生的接收途径。通过丰富高校电子媒介的内容,顺应学生对阅读方式的新需求,引导学生把零碎的阅读时间用于专业阅读之中,将“浅阅读”和“深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对于高校启发式教育而言,高校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完善能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更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理论融入实践当中,并通过分享和互动,在学生群体中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注释】

[1]金春平.当代大学生的文字阅读现状及引导策略——基于江苏省高校阅读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出版,2014(5):57-60.

[2]王建军.大学生阅读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2013 (6):83-88.

[3]金春平.当代大学生的文字阅读现状及引导策略——基于江苏省高校阅读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出版,2014(5):57-60.

[4]姚姿如,杨兆山.论启发式教育的“主体性”意蕴[J].社会科学战线,2014(6):260-2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