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周围与脑室内出血主要发生于胎龄较小的未成熟儿,特别是未成熟的低体重儿,极易发生脑室周围与脑室内出血。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出生时胎龄小于35周或体重低于1 500g的未成熟儿,其发病率可高达40%~50%。
【影像检查方案】
主要检查手段为CT和MRI。CT对急症病人为首选检查方法,但MRI可精确显示病变的程度,判定其疾病分度。
【典型病例】
男,出生22天,以喷射状呕吐、头颅增大及癫为主诉就诊(图13-2-11)。
图13-2-11脑室周围与脑室内出血
影像所见
A.MRI轴位T1WI;B.MRI矢状位T1WI;C.MRI冠状位T2WI
MRI显示脑室明显扩大,脑室后角室管膜下区出现条带状高信号灶。T2WI信号减低。
【影像与病理】
1.脑室周围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破裂所致,这与硬膜下出血是由于静脉或静脉窦破裂出血不同,出血部位多在室管膜下的生发层,血液向周围白质扩散,形成脑室周围出血。
2.80%患儿的病变部位血液可进一步穿破室管膜,流入侧脑室,部分或全部填充侧脑室,成为脑室内积血。
3.血流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再汇集到小脑延髓池的蛛网膜下腔。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侧脑室室管膜下出血表现为沿一侧或两侧侧脑室壁分布的带状高密度影。
(2)常伴有脑室扩大及脑实质内出血。
(3)后遗改变常为交通性脑积水,表现为脑室扩大。
2.MRI表现
(1)根据MRI影像学检查结果和尸检材料,可将小儿的脑室周围与脑室内出血分为4度。
(2)Ⅰ度为单纯室管膜下出血,表现为室管膜下斑点或条状T1WI高信号。
(3)Ⅱ度是室管膜下出血迫入脑室,但不伴脑室扩大。
(4)Ⅲ度是脑室内出血伴有脑室扩大。
(5)Ⅳ度为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并有脑周围出血性梗死。
3.比较影像学 CT与MRI在诊断脑出血方面价值相仿。但MRI在判断出血的程度及其精确分度方面明显优于CT;由于MRI的三维成像特性,可有利于直观显示中脑水管的通畅情况,鉴别脑积水的类型并判断其程度。
【影像与临床】
1.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为主要特征。
2.由于出血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可略有差异。
3.常表现有烦躁不安、脑性尖叫、嗜睡等,查体可见前囟饱满、颅缝增宽以及反射消失等。
4.新生儿脑室内出血预后一般较差,常有交通性脑积水等后遗症的发生。
【鉴别诊断】
根据CT和MRI的典型表现,常可作出诊断。对于合并脑室扩大者需要观察出血灶,以便与单纯性交通性脑积水相鉴别。
(范国光 李松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