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脑脊液的颜色

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脑脊液的颜色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由硬膜下出血破入脑池所致。出血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密度增高。3.比较影像学 MRI对急性期或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程度不如CT,同时MRI对骨骼显示能力差,影像学检查应以CT为首选方法。另外小脑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应与天幕撕裂引起的急性幕下硬膜下血肿相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沿天幕伸展,呈层状,范围较广。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由硬膜下出血破入脑池所致。有外伤性和自发性,新生儿期多见,以新生儿产伤或窒息最常见。儿童多由外伤所引起。常伴有脑实质损伤。一般7天后密度开始减低,最终消失。

【影像检查方案】

主要有CT和MRI。CT为首选方法。

【典型病例】

女,出生7天,出生后窒息17分钟,反映差,肌张力高(图14-5-1)。

图14-5-1 蛛网膜下腔出血

影像所见

CT平扫:蛛网膜下腔呈高密度改变,沿小脑天幕伸展,半球间裂高密度并增宽,此为大脑镰征。

【影像与病理】

常因皮质静脉破裂引起出血,或由硬膜下出血破入脑池所致。出血部位以小脑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多见,也可见于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在儿童常为纵裂池出血,呈纵行窄带状高密度区,位于中线。7天后密度开始减低,最终消失。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出血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密度增高。常见于后部半球间裂,靠近大脑镰,或沿小脑天幕伸展,半球间裂高密度并增宽。

(2)基底池、侧裂池和脑沟等蛛网膜下腔内线样、条状高密度影。

(3)可合并脑内和硬膜下出血。

2.MRI表现 MRI在急性期出血的诊断价值有限,24小时内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T1像和质子密度像上可呈比脑脊液稍高的信号影,T2WI像呈比脑脊液稍低的信号影,但敏感性不如CT。

3.比较影像学 MRI对急性期或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程度不如CT,同时MRI对骨骼显示能力差,影像学检查应以CT为首选方法。对于亚急性期,MRI检查优于CT。

【影像与临床】

由于出血量的不同,差别较大,并可以进行性加重。出血量少者,逐渐分解吸收,可无明显临床改变;出血量多者,常有剧烈头痛、脑膜刺激、颈强直等体征,脑脊液呈血性脑脊液。

【鉴别诊断】

儿童期大脑镰在CT上可以表现为高密度,但大脑镰正常时很细而且边缘规则,不向两侧皮质沟内伸展,无增宽表现,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另外小脑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应与天幕撕裂引起的急性幕下硬膜下血肿相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沿天幕伸展,呈层状,范围较广。幕下硬膜下血肿表现为受累侧天幕叶增厚,呈高密度,范围相对局限,冠状位重建图像示高密度血肿位于天幕下。二者同时存在时不易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