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发性硬化原有病灶变大

多发性硬化原有病灶变大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MRI可判断多发性硬化的分期:MRI显示病灶大小不变、缩小或数目减少,则提示为缓解期;若病灶增大或数目增多,则提示病情加重。多数患儿病程反复,发作与缓解相交替。后者病前常有预防接种或病毒感染史,临床特点为单相病程,常规MRI表现与多发性硬化急性病灶相似,因此仅靠常规MRI检查无法与多发性硬化区别,确诊需结合临床病史。

虽然本病多见于成人,但近年来该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有必要加深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

【影像检查方案】

MRI是本病首选的检查方法,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

【典型病例】

病例1 女,10岁,头痛,肢体麻木,行动有时困难达数月(图15-8-1)。

图15-8-1 多发性硬化

影像所见

MRI表现A.横断面T2WI;B.横断面DWI(B=1 000):示双侧半卵圆中心多发点片状长T2信号;DWI部分病灶呈高信号。

病例2 女,12岁,发热,抽搐(图15-8-2)。

图15-8-2 多发性硬化

影像所见

MRI表现A、B、C.横断面T2WI;D、E、F.横断面T1WI成像。示双侧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前后角旁多发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病灶,边缘欠清晰。G、H、I.激素冲击治疗,6个月后复查,横断面T2WI成像显示病灶较前范围明显缩小。

病例3 男,8岁,双下肢麻木,进行性加重10余天(图15-8-3)。

图15-8-3 同心圆硬化

影像所见

MRI表现:A.矢状面T1WI;B、C.矢状面FLAIR;D.横断面T1WI;E.横断面T2WI成像示双侧半卵圆中心多发环形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病灶,F.T1WI增强成像示病灶轻度环形强化。

【影像与病理】

本病的病灶主要位于脑和脊髓的白质内,呈弥散分布。大脑半球大体观可正常,部分人有脑回轻度萎缩及脑沟增宽;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软化坏死灶和边缘清楚的灰色斑块,以侧脑室周围和小脑多见。显微镜检查:①早期,病灶区髓鞘崩解,局部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②中期,随髓鞘崩解产物被吞噬细胞逐渐清除,形成斑点状软化坏死灶,可见格子细胞形成和轴索消失。③晚期,病灶区有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增生,网状与胶原纤维增生,形成边界清楚的灰色斑块,直径一般在0.1~4.5cm。病灶可新旧并存。重症、晚期患者可见脑室扩大,脑回变平,脑沟增宽和脊髓变细等脑脊髓萎缩改变。偶尔多发性硬化可伴胶质瘤,肿瘤起源于多发性硬化的斑块。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脑内深部白质区多发低密度灶。

(2)在皮质下病灶、幕下病灶、小病灶的检出及分期中的作用有限。

2.MRI表现

(1)MRI能清晰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和分布,T1WI见多发斑点状低信号病灶,通常与侧脑室壁垂直排列,与脑室周围白质内小血管的走行方向一致。

(2)陈旧性斑块呈等信号。由于多发性硬化是少突神经胶质-血管髓磷脂复合疾病,因此有5%患者,皮质和基底节亦受累,半卵圆中心的病灶可有占位效应。

(3)T2WI病灶呈高信号,边缘清晰。

(4)质子密度加权像有利于显示靠近脑室边缘、脑干及小脑多发性硬化病灶。

(5)Gd-DTPA增强扫描,T1WI急性脱髓鞘病灶强化,陈旧病灶无强化。

(6)MRI可判断多发性硬化的分期:MRI显示病灶大小不变、缩小或数目减少,则提示为缓解期;若病灶增大或数目增多,则提示病情加重。MRI还可用来随访治疗效果。

(7)少年型多发性硬化与成人型有所不同:①少年型女性多见(女∶男=5∶1);②少年型多累及脊髓,小脑和脑干;③少年型病程短,少见脑萎缩与铁的异常沉积。

3.比较影像学 MRI是目前活体中检测脑及脊髓内病灶的最敏感方法。但临床症状与MRI显示的脑改变常不成正比,脊髓病变与临床症状间有密切的相关性。DWI对于病变不同时期的判定有帮助;FLAIR对于脑室周围病灶的显示能提供更多信息。MRS大量研究显示,NAA水平在多发性硬化病人的斑块及周围“正常表现”的脑白质中均有下降,提示存有神经元的缺失。

【影像与临床】

有抽搐、病毒感染后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轻者可出现头痛、发热、易激惹、嗜睡、呕吐或颈强直等。首发症状以视力障碍多见,其他症状包括脑神经受累症状、癫、四肢瘫、感觉障碍等。虽然本病起病急,症状与脑炎有相似之处并常误诊为后者,但多发硬化的特点在于不经治疗或治疗后短时间内,临床症状即可明显减轻。多数患儿病程反复,发作与缓解相交替。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播散性脑脊髓炎鉴别。后者病前常有预防接种或病毒感染史,临床特点为单相病程,常规MRI表现与多发性硬化急性病灶相似,因此仅靠常规MRI检查无法与多发性硬化区别,确诊需结合临床病史。另外还要注意与脑炎鉴别。脑炎可累及脑的任何部位,但以颞叶受累最为常见。CT平扫为片状低密度,MRI为异常信号,多为一侧性,病灶周围有水肿带并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大部分病灶呈轻度边缘强化、或无明显强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