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源性栓塞、动脉炎、血液病、代谢病、药物反应、肿瘤、结缔组织病、年龄、性别、基因、遗传、低血压、心律失常、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如高盐、多肉、高动物油饮食,饮浓咖啡、浓茶,体力活动过量或缺乏等,均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这些危险因素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法干预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基因、遗传等;另一类是可以干预的,称为可变的危险因素,如能对这些因素予以有效的干预,则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能显著降低。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79.8%脑卒中与高血压有关,尤其是脑出血,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也是干预效果最好的危险因素,只要降低血压就能减少40%~50%的脑卒中。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在中国有36%的冠心病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所致的冠心病是血压正常者的2~4倍,在冠心病的所有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危险性最大,其次是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尽管糖尿病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等危症,但在作用强度上明显次于高血压。所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防治冠心病最经济的方案,就是首先控制高血压和吸烟,其次是调整血脂和控制血糖等其他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心肌间质纤维化和冠状动脉循环的功能与结构病变,在高血压的早、中期,即使在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高血压病人中,冠状动脉的静息血流量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也就是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力减少,随着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和心肌间质纤维化进程的发展,也可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力的下降。高血压所致的左心室肥厚又是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子;高血压作为一种致病危险因素,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由于高血压同时并存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副感神经活性减弱、胰岛素抵抗、血小板活性亢进等,也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高血压还促进小冠状动脉结构的改变,导致血管阻力增大;一些代谢因素的改变也加重了对冠状动脉的损害,进一步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减少。所以,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一个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致冠心病的强度要比致脑卒中微弱得多。
单纯有效的降压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和死亡,但并不能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所以,预防冠心病还需要同时干预更多的其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在选择降压药时要慎重,如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可干扰血脂、血糖和电解质的代谢,应优先选用长效钙拮抗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拮抗药等,但β受体阻滞药在心肌梗死后,尤其是存在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时,仍然是首选的降压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