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是一样的,即糖化血红蛋白(HbAlc)<7%,空腹血糖达到4.0~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达到5.0~10.0 mmol/L。
口服降糖药的特点及选择原则如下。
(1)磺酰脲类药物(SUs):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体内胰岛素的水平,第二代也称格列酮类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有增强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的作用。较第一代副作用轻,降糖作用强,失效率比较低。低血糖反应在服用格列本脲(优降糖)和氯磺丙脲时多见。格列本脲是目前最好、最经济的降血糖药物,不仅降糖作用强,持续时间长,还有改善血小板功能的作用,但低血糖反应较多见。
(2)双胍类药物:主要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还可能有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加速无氧糖酵解,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不引起低血糖反应,有减轻体重的作用。主要适合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经饮食治疗及运动不能控制的高血糖患者;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者;对胰岛素抗药者。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腹泻等,饭后服药或加用抗酸药物可减轻反应。
(3)α-糖苷酶抑制药:延缓蔗糖、糊精和麦芽糖等多糖分解为单糖并减少肠道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和缓解高胰岛素血症。主要适于单纯饮食血糖控制不满意者,尤其是较肥胖者;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2型糖尿病用磺脲类或双胍类药疗效不满意,尤其是餐后血糖高时。单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不会出现低血糖。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副作用,如腹部不适、胀气、排气、腹泻等。一般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副作用会逐渐消失;如副作用较为严重,可适当加用胃动力药,孕期和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是近年出现的新药,属于胰岛素增敏剂,这类药物可增加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且其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病的疗效,在目前临床所用的药物中可能是最佳的,此外,这类药物还可直接保护B细胞的功能。
(5)药物选择原则:未超重患者起始药物推荐选用磺酰脲(SUs)类,如HbAlc控制不理想,磺酰脲类药物可联合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TZD)类。需要强调的是,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低血糖的发生,最好采用每日1次的SUs类药物,警惕TZD类药物引起心衰,并且不单独应用TZD。
使用降糖药物应考虑患者是否肥胖、药物的副作用、过敏反应,患者年龄及其他临床情况,如肝病、肾病等,宜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联用,几种药物联用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应采用联合胰岛素或改用单独胰岛素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