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年人心肌梗死中青年的年龄标准尚不尽一致,由30岁到56岁不等。一般将心肌梗死的青年定为男性<40岁、女性<46岁。
有资料表明,40岁以下的心肌梗死者(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占所有心肌梗死者的2%~6%,这些患者80%~85%有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7%~8%冠状动脉正常,极少数也可由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冠脉造影常发现单支血管病变,最常侵犯左前降支。尽管经常累及一支血管,但是影响左心室功能程度似乎与年长冠心病相同,提示青年人的心肌梗死常由冠状动脉迅速阻塞所致,因而未能及时建立侧支通道。
资料表明患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的青年患者77.3%可存活16年。追踪研究16年的结果提示:青年心肌梗死患者组中34%~45%出现复发,其中半数以上于第二次心肌梗死后死亡。在存活者中,大约50%出现梗死后心绞痛,这些患者常是多支血管病的冠心病患者。另外有人比较<40岁和>40岁的心肌梗死者,发现前者危险因素明显较多。文献一致认为,青年心肌梗死者,吸烟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多家研究提示,早发心肌梗死者比晚发者遗传因素更强,见表6-2。
表6-2 中青年与老年人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对比
(2)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呈非典型发作者较多,年龄越大,这种倾向越明显,其特点:①无痛型多见。约40%属无痛型。原因是老年心肌梗死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昏厥等,因这些并发症严重地掩盖了疼痛。老年人神经系统衰退,对疼痛敏感性降低,痛阈升高。另外,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反复发生冠状循环障碍,多出现散在性微小的梗死病灶;而急性的大块透壁性梗死较少见。②疼痛多不典型。不少老年患者表现为上腹部或剑突下疼痛、背部痛或咽痛等。③并发脑循环障碍多见。有人报道,12%~25%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同时并发脑血管病,并有“心肌梗死后脑卒中”之称。主要见于前壁及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之后,可能因急性心肌梗死使心排血量下降,造成脑供血不足所致。④合并心衰者多见。这与老年患者冠心病病程长,心肌广泛缺血、硬化,以致心肌收缩力减退,心室壁顺应性降低,心脏储备功能明显下降等有关。⑤合并心律失常特别是传导障碍者较多见。系由老年人心肌及传导组织的退行性变所致。⑥再梗死者多见。再梗死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中占12.8%~25%,其临床表现与初发性显著不同:可不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典型演变过程,仅表现为ST段的再次抬高,QRS或Qr形再度转变为QS形,原Q波加深、加宽等。⑦并发症多而严重。心电图改变不典型,如老年心肌梗死常为再发心肌梗死。在原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基础上又发生另一部位心肌梗死,因两处电压对消,可无病理性Q波,仅有ST-T改变;⑧老年人常发生散在性心肌梗死,此类心肌梗死面积较小,以T波倒置、ST段下降为主要表现,没有典型的Q波,ST段不抬高,这种情况下应密切观察ST-T的演变及追查心肌酶谱。此外,老年人常有束支传导阻滞,此时发生心肌梗死不易显示典型心肌梗死图形,但可见ST-T演变,并且年龄是影响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因素,年纪越大,预后越差。
基于上述特点,对老年人心肌梗死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心脏功能差,因其心肌顺应性差,僵硬,收缩及舒张功能均低下;②体液容量变化大,易发生低排血情况,又易发生肺水肿;③对β受体激动药敏感性下降,血压、心率反应能力降低;④心脏传导系统细胞凋亡,退行性变等极易合并心律失常;⑤对硝酸甘油反应敏感;⑥肝肾功能低下,影响药物的药动学;⑦溶栓治疗易出现脑卒中;⑧因心电图多以ST压低为主,与ST抬高者不同,不适于溶栓,更多趋于PTCA+支架治疗;⑨对老年人心肌梗死更应强调个体化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