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许氏统宗祠的历史

许氏统宗祠的历史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之前,只能通过神化先祖以取得庙祭始祖的合法权。此前,许氏祭祀先祖的场所是登堂庙和协忠庙。不过,许氏在此之前已建有祠堂。这也许是个特例,许村所建的祠堂能统计出的共有40处,大都是在嘉靖年间建成的。许村祠堂的修建大约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一是明嘉靖到明末,这是祠堂集中初创阶段。康熙三十年,城东派许国之孙许志宁建议将祠建于许村的四山楼。
修建祠堂_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


《无他许氏宗谱·凡例》曰:“周礼以六俗安民,宫室坟墓居其二,况一族之人,生有里居,殁有邱墓。歌于斯,哭于斯;尽敦睦于斯,安体魄于斯。”然而,祭祀始祖合法化是在明嘉靖十五年(1536)“诏天下臣民祀始祖”之后。在此之前,只能通过神化先祖以取得庙祭始祖的合法权。此前,许氏祭祀先祖的场所是登堂庙和协忠庙。登堂庙所祀的是与姬姓一起开创周朝基业的许氏远祖,所以里面供奉有姬王;协忠庙所祀的是唐代忠臣张巡、许远。直到嘉靖十五年以后,才允许建祠堂,祀先祖。不过,许氏在此之前已建有祠堂。城东谱的《宗祀条规序》中记载:“正德间,族兄廷冕府君慨思宗祠不建无以妥祖宗之灵……为之几年而祠堂落成。”这也许是个特例,许村所建的祠堂能统计出的共有40处,大都是在嘉靖年间建成的。现存和残存如下表3-12所示:

表3-12 许村祠堂统计表

续 表

下面不妨把表3-12中没列出的开列如下:后宅门、金屏门森翠堂、大公门进士第、瓦窑门、塘头门、东山门光裕堂、逸庵祠、长生祠、敦义堂、上门、仁睦堂、明伯堂、承恩堂、上昉门、新立门、上田门雍睦堂、怡乐堂、大方伯、大宗伯、崇正堂、砥行堂、正学堂、守素堂、仁让堂、东沙门旋政堂、致政堂、汪家祠、宋家祠、程家祠。

歙县档案中存有一份1950年土改时的东升村公有财产登记证,上面开列出了位于东升村的祠堂间数和面积,具体如下表3-13所示:

表3-13 东升村土地登记公有部分列表[5]

位于东升村的祠堂有十处,总面积为1.3亩,其中汪家祠一处,其余全为许氏祠堂。面积最大的是祥里门,占地2分6厘;其次是大慕门,2分2厘;面积最小的是明伯堂和汪家祠,占地3厘。

许村祠堂的修建大约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一是明嘉靖到明末,这是祠堂集中初创阶段。嘉靖时的邦伯门、邦宪门、环里门,万历时的许氏统宗祠、四义祠、大宅门,明末郡伯门、逸庵祠、城东许氏宗祠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二是清康、乾、嘉、道时期,这是祠堂的重修和重建阶段。许氏统宗祠、祥里门、金川门、西沙堤门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重修或重建。三是清光绪到抗战前期,这是祠堂再修再建时期。环里门、金川门、郡伯门、逸庵祠等都在这一时期得以重建,邦伯门、四义祠都在此时得到重修。尤其是邦伯门和其下的三个支祠,在民国七年(1918)到十九年间先后得以修建。许家修在《重修四义祠记》中谈道:“家修自民国十二秋旋自冀北,始缮修敦本堂。次则重建逸庵公祠,又次则重建长生祠。今兹重修四义,固已再四矣。”邦伯门修缮历时七年,自民国七年到十三年;民国十三年重建逸庵公祠,“家修自管理迄今倏经六载”,到民国十九年终于大功告成;民国十五年到十七年重建长生祠;四义祠修理于民国十九年,“自春历冬,十阅月,祠宇告成”。邦伯门及其支下祠堂之所以能在这一阶段得以重修,这主要是得益于许家修、许家泽兄弟及子侄的乐善好施,他们一家为这四祠的修建总共捐赠大洋2 700元。他们兄弟一为直隶知事,一为扬州大盐商。其子侄的“本”字辈中出了五位留洋的博士或硕士,有“一门五博士”之称。

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的许氏统宗祠是这三阶段中的巅峰之作,原祠在环泉村,是明嘉靖年间由许世积之子许希禹等倡建。于万历年间毁,许氏即将祭祀移于大观亭东侧的任公祠内进行,这一举动遭到以任姓为代表的其他姓氏的反对。官司打了十余年,以许氏胜诉而告终,但他姓并不服气。为了堵他姓之口,清康熙年间,在潭渡派许青岩和东支大墓门许三用的倡议下,许氏各门派及分迁各支达成共识,开始着手重建一本堂。东支大墓谱“三用公”条下记有“敦伦追远,倡建宗祠”。道光年间的“许氏宗祠神主票”上印有原管理祠事者六人:昆盛、之显、三用、光铉、端友、肇位。许三用的名字位列其中。但在选址问题上,东西支意见不统一。康熙三十年(1691),城东派许国之孙许志宁建议将祠建于许村的四山楼。他的理由是祖父许国曾在这里读书,并声名显赫,四山楼肯定是块风水宝地。他在《重建许村统祠启》中说:“昔文穆公(许国谥号)读书四山楼,卜地起千秋之志,址基现在,图绘犹存。文峰抱其前,武山障其后,箬岭环其北,天马带其南,障列屏回,丽矣峰峦之灵秀,庚山甲向,壮哉风水之奇观。”后许氏统宗祠一本堂即建于此。统宗祠不仅包括许氏东西二支,还包括分迁他乡许氏各支。许氏合东西二支及外迁子孙之财力,建统宗祠于今之粮站。八进九开间,占地面积约3 100平方米。据说当时东西十八门约定,每门派在河前各设砖窑一座,合计十八座。每一窑砖单块相连,只能环砌宗祠外墙一圈。太平天国时期,中进被焚,只留下前进和后进。后进供奉神主牌,前进自光绪年间起还被作为校舍使用。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许家修、许炳文、许煜堂等共同创办了许村的第一个新式学堂——公立务本两等小学堂,就是以许氏统宗祠为校址的。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前进都一直被作为小学堂的校舍使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尚存门坊,为砖木结构,外设木栅栏。门坊上悬着四块竖匾,分别是“同胞翰林”匾、“赏戴花翎”匾、“兄弟学士”匾、“觐见知事”匾。门坊两侧为一对高一丈余、宽近五尺的青石狮,下有双层底座。北侧为一雄狮,脚踏一绣球;南侧为一雌狮,怀抱一小狮。双狮脖子上系一飘带,口中皆含有一珠,能转动。两狮造型气派,雕刻精美,许村人自豪地认为:此为县内第一。门外是一大广场,今仍称之为“总祠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