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

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重反应者应立即停止透析,丢弃透析器和管道内的血液。透析器复用可能减少FUS发生率。如血压仍不能下降,应终止透析,继续降压处理并寻找原因。DS一般在24h内症状自行缓解,如不恢复应考虑有否其他合并症。如持续存在,应寻找病因采取治疗措施或对症处理。头痛如能排除脑血管病变可以对症处理。

【血液透析中技术故障及处理】

1.空气栓塞

(1)透析过程导致空气栓塞的原因:忘记用生理盐水预冲体外循环,而把管道与静脉瘘管直接相连接;血液管道连接不良或血流量不足时,在血泵前部管道内呈负压,气体进入体内;在用动脉管道补液时,液体输完未及时夹住,空气被吸入管道内而进入体内;回血操作失误,当用空气回血时易发生;给透析液加温,空气会释出而通过透析膜进入血液内;如进入的空气量超过设备的脱气能力,或由于脱气设备失灵,则更容易发生空气栓塞。

(2)临床表现:空气进入体内的危害取决于空气进入量、速度、空气阻塞部位以及当时患者的体位。轻者呼吸困难、咳嗽、胸痛,重者气喘、发绀、昏迷,乃至死亡。

(3)处理:发现空气进入体内,立即夹住静脉管道,患者取头低左侧卧位,抬高下端。马上吸氧,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切忌心脏按压。有条件的医院可将患者送进高压氧舱。如果判断右心室有较多气体,立刻请专科医师处理。

2.透析器破膜漏血

(1)原因:透析器在运输和储存时破损未被发现,复用透析器有些净化剂(如氢氧化钠、次氯酸钠等)对透析膜有腐蚀作用,跨膜压过高等。

(2)表现:机器提示漏血报警(注意有时误报或漏报),或发现透析液变色。

(3)处理:严重漏血必须更换透析器,重新开始透析,而且血液不能回输给患者。

3.凝血

(1)原因:患者高凝状态、肝素用量不足、血流量不足或流动不畅、空心纤维内有气泡、低血压等。

(2)表现:机器静脉压报警,或者血液在管路内分层,捕气室(静脉壶)外壳变硬、液面上有气泡。

(3)处理:如肝素量不足要增加肝素量,或寻找其他原因有针对性处理。

4.透析液异常

(1)透析液浓度异常:主要指离子浓度异常,可以导致低血钠、高血钠、高血钾、低血钾、高血钙和高镁血症等。

(2)透析液温度异常:有时由于热敏电阻和加热器异常而使液温失常,患者可有发冷或发热感觉。立刻请工程技术人员检查并处理。

5.电源中断 在透析中电源突然中断,消除报警音,手摇血泵,以免凝血。同时找断电原因并加以排除。

6.水源中断 常见原因有驱水泵故障、输水管道断裂或水源不足等,此时机器产生电导度报警。寻找断水原因并加以排除。

【血液透析中临床急性并发症及处理】

1.首次使用综合征(FUS) FUS分为A、B两型,原因不清楚,多与消毒剂环氧乙烷(EOG)有关。A型FUS严重,常在透析后几分钟内发生,轻者表现为瘙痒、荨麻疹、咳嗽、流泪和流涕,也可有腹肌痉挛和腹泻。重者可呼吸困难、突然心跳骤停。严重反应者应立即停止透析,丢弃透析器和管道内的血液。必要时用肾上腺素、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心跳骤停按心肺复苏处理。B型较轻,多发生在透析1h后,主要表现胸、背痛。对症处理后可以继续透析。

预防措施包括尽量不用环氧乙烷(EOG)消毒的透析器,使用前用生理盐水冲洗,不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ACEI)类药物,同时使用AN69膜。透析器复用可能减少FUS发生率。

2.低血压 透析引起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0%~40%。

(1)导致低血压原因:有效血容量不足(除水低于干体重,或血浆渗透压大幅度下降,或超滤率大于毛细血管再充盈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升压调节机制障碍;血/膜生物相容性差,导致补体活化,产生过敏毒素;心脏因素(心衰、心包积液或心包填塞、心律失常等);透析中进食,口服降压药物,透析液因素(内毒素、低钠、低钙、低渗、高温、醋酸盐等)。

(2)临床表现:早期反应,如打哈欠、便意、背后发酸等,继之表现恶心、呕吐、出汗,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乃至听不清楚。

(3)低血压的处理:轻者输入100~200ml生理盐水后症状很快缓解。一旦发现严重低血压或出现明显低血压症状,如面色苍白、出汗等,可不必先测血压,立刻输入生理盐水,然后降低TMP或改为旁路。如经积极处理血压仍不上升,立刻停止透析,进一步检查有否其他原因(如心包填塞等)或采取其他相应的急救措施。

(4)症状性低血压的预防:①考虑患者血容量不足,体外循环要预冲生理盐水;严重贫血者要在透析开始输血;严重低蛋白血症者,在透析中输入血浆、白蛋白或其他胶体溶液;停用降压药物;尽量不在透析中进食。②提高透析液钠浓度。③低温透析。④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⑤改变血液净化方法,用序贯透析或血液滤过。⑥对心源性低血压和感染性休克,可用强心药和升压药。

3.高血压

(1)原因:交感神经兴奋,输入高张溶液过多或过快;透析液钠或钙过高;高血压也可伴随某些透析反应而出现,如热原反应、失衡综合征等;透析本身刺激肾素分泌增多。

(2)临床表现:特点为透析中发生高血压或血压进一步升高,轻者没有症状,重者可有头痛或恶心、呕吐。高血压多在透析结束2~3h后自然缓解。

(3)处理:消除患者精神紧张状态,控制输液,正确选择和实时监控透析液成分。透析中高血压很少自行缓解,对降压药反应较差。试用舌下交替或反复含服ACEI类药物,如果血压下降不理想,可口服或静脉选用α受体阻滞药,直至静脉用硝普钠。如血压仍不能下降,应终止透析,继续降压处理并寻找原因。

4.失衡综合征(DS) DS发生率为0.46%~18.5%,发生机制一般认为与“尿素逆渗透效应”有关。由于透析中血浆尿素氮浓度快速下降,导致血液与脑、肺及全身组织之间产生渗透梯度,引起水的逆向移动,导致脑水肿、肺水肿等。

DS的临床特点,可分为脑型和肺型两种。

(1)脑型失衡综合征:多发生在首次透析2~3h,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血压增高、焦躁、嗜睡等。严重者伴有抽搐、扑翼样震颤、谵妄、昏迷乃至死亡。

(2)肺型失衡综合征:多发生在首次透析后期或结束4~6h后,发生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不能平卧,甚至出现发绀、大汗淋漓,出现急性肺水肿的临床症状与X线表现。

DS的预防和处理,充分合理的诱导透析是减少DS的主要措施,提高透析液钠浓度,在透析中静脉滴注甘露醇、高渗糖溶液等都是防止发生DS的有效方法。已经发生DS,轻者要缩短透析时间,重者要即刻终止透析,同时静脉给予高渗葡萄糖或高张钠溶液(血压高者慎用)。DS一般在24h内症状自行缓解,如不恢复应考虑有否其他合并症。

5.恶心、呕吐 在透析中恶心、呕吐比较多见,为7.7%~12.9%,它由很多因素所致,但有时找不到原因。恶心、呕吐常是低血压的早期症状,DS也先出现恶心、呕吐。此外,还常由热原反应、高血压、心衰、硬水综合征、酸碱度的急剧变化、对醋酸盐不耐受、透析水质不纯、胃肠疾病及某些药物等引起。恶心、呕吐往往也是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先兆症状。有时患者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但呕吐后症状完全消失。如持续存在,应寻找病因采取治疗措施或对症处理。

6.头痛 在透析中头痛发生率为5%,常见原因可能为高血压、神经性头痛,也可能由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头痛如能排除脑血管病变可以对症处理。

7.发热 在透析当中或结束后发热,原因有导管感染、热原反应、输血反应、高温透析,还有不明原因的发热,但最常见的是内毒素进入血液引起热原反应。

一般对热原反应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应用抗过敏药物,24h内完全恢复。如患者高热严重,或症状持续24h以上,应做血培养,不必等结果就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应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热原反应的发生,透析液达到卫生学要求可以避免热原反应。

8.出血 透析中应用抗凝药可以增加出血倾向。常见胃肠道出血、硬膜下血肿、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泌尿系统出血、后腹膜血肿、血性胸腔积液、血性渗出性心包炎和眼底及自发性眼前房出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可以用低分子肝素;有活动性出血者可以用枸橼酸盐抗凝或不用抗凝药透析;脑出血应采用腹膜透析。

9.溶血 在透析中发生溶血的原因有:①血泵或管道内表面对红细胞的机械损伤;②透析液浓度异常,特别在低钠时;③消毒剂残留(如EOG、氯胺、甲醛溶液等);④异型输血;⑤高温透析。发生溶血时可见血液管道内呈淡红色,尿呈酱油色,也可伴有发冷、发热、胸闷和急性贫血。严重者终止透析并丢弃管道中的血液,贫血严重可输新鲜血液,预防高血钾引起的致命危险。透析中溶血完全可以预防,血泵转子松紧要适宜,透析器及管道中的消毒剂要冲洗干净。严密观察透析液的浓度和温度变化。

10.痉挛 发生率约7.0%,容易发生于除水较多和老年患者,多出现在透析的中后期。以下肢多发,也可在腹部,为肌肉痉挛性疼痛。发生痉挛时首先降低超滤速度,通常输入生理盐水100~200ml,或注入10%氯化钠10~20ml,或用高渗糖溶液使症状缓解。对经常发生痉挛者要考虑是否调整干体重。

11.心律失常 血液透析相关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美国72个多中心研究(HEMO)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1%,国内报道为19.7%,均以房性心律失常为多见。

(1)心律失常的原因: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包炎、严重贫血、电解质(钾、钙、镁)异常、酸碱平衡紊乱、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低血压及某些药物影响等。

(2)临床表现:根据心电图可分如下几类。①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AVB):窦性心动过缓少见,AVB相对多发。高血钾是造成AVB最常见的原因,治疗措施除尽早透析外,如同时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则纠正酸中毒是当务之急。②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占心律失常的15.9%~23%,患者感觉心慌、心悸,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多与低血钾有关。提高透析液钾浓度(3.0~3.5mmol/L)可以预防。③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心律失常的10.6%~27.9%。患者感觉心悸、呼吸困难、肢体麻木(高血钾)、血压降低等,成为患者的猝死常见原因。心电图表现可为室性心律不齐、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室颤。患者多有基础心脏疾病,透析是诱发因素,如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不仅与电解质组分有关,而且还与其比例有关。④猝死:据USRDS报道,心性猝死占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29.9%。长期透析患者猝死有心脏原因(如冠心病、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主动脉僵硬度增加)、肺栓塞、电解质异常、营养不良、糖尿病、贫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以及原因不明等。心电图呈现典型的室颤图形。

(3)处理:仔细寻找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使用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严格根据药品说明书,注意剂量和对其他脏器的影响。预防心律失常很重要,治疗基础心脏病、改善贫血状态、降压等干预措施,增加透析充分性,提高患者基础血钾水平,可降低透析中QT间期和QT离散度,有利于降低猝死发生率。透析患者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包括复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伴复发性室性过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包括使用药物、电转复和安装起搏器等。①积极控制血压,选择β受体阻滞药、ACEI、ARB、CCB,透析中预防性吸氧,预防血浆电解质异常,特别是血钾异常;②通常房性早搏、窦性心律不齐不产生严重后果,不必急于用药;③对于频发或多源性房性早搏,可选择β受体阻滞药或CCB,必要时用洋地黄制剂;④室性早搏尤其为多源性或频发性(>30/min)或呈二联律时可选用利多卡因;⑤心动过缓的治疗,首先要停用或减少某些影响心率的药物剂量(如β受体阻滞药);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要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必要时要安装临时起搏器;⑥对于快速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宜选毛花苷C(西地兰)、胺碘酮等类药物;⑦室性心动过速宜选用利多卡因、胺碘酮、卡维地洛等;⑧窦性心动过速可以选用β受体阻滞药;⑨预防心脏猝死,服用β受体阻滞药、ACEI可降低猝死率。置入式电复律除颤器(ICD)对非缺血性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5%、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预防心源性猝死具有保护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