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皮针刺肺活检

经皮针刺肺活检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皮针刺肺活检是肺内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该操作简单、迅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气胸 最常见,是经皮穿刺肺活检第一并发症,发生率5%~44%,一般在24%以下。经皮肺针刺引起的气胸多为无明显症状,多不需处理可自行吸收。轻度出血不需特殊治疗,大量较严重的咯血,多发生于肺动脉高压患者,因操作困难刺破大血管所致,对此应高度警惕。总结文献经皮肺穿刺活检5 000余例,因气体栓子致死的共有2例,Westcott报道1例,Woolf报道1例。

经皮针刺肺活检是肺内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该操作简单、迅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该操作有发生某些并发症的危险,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1.怀疑周边型肺癌。

2.怀疑肺转移性病变。

3.双侧或不能切除的肺恶性病变须做病理学诊断者。

4.怀疑肺上沟瘤。

5.长期不吸收的局限型肺内感染性病变。

6.有严重内科疾病影响开胸术者。

7.细菌和真菌可经纤支镜肺泡灌洗液检测进行鉴定。而寄生虫(尤其是肺棘球蚴病)行穿刺是错误的。

8.取活细胞做组织培养,研究免疫、放射、化学药物敏感度。

【禁忌证】

1.可以用其他方法作出诊断的肺部病变。

2.病变附近存在有肺气肿、肺大疱。

3.怀疑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肺动静脉瘘。

4.怀疑肺囊性病变,如肺棘球蚴病、支气管肺囊肿。

5.患者系出血体质,有出血倾向,或存在凝血机制障碍,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

6.对侧曾行全肺切除。

7.透视下正侧位均不能清楚地显示病变。

8.患者不合作,不能控制咳嗽,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如肺动脉高压、心肺储备能力差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目前,有3种方法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①细针(fine needle)抽吸;②切割针(cutting needle)采取组织;③高速空气环钻(trephine)获取组织块。

1.细针抽吸细胞 多用内径0.6cm,长度分别为10cm、12cm、16cm带针芯的穿刺针。细针口径细,组织创伤小,并发气胸、出血、空气栓塞机会少。但是细针采取的组织少,对于较硬韧的病变常不易刺入,故诊断率受到一定的影响。细针抽吸操作的具体步骤如下。

(1)摄胸部后前位、侧位X线片或胸部CT,明确病变的解剖部位。

(2)操作前3h禁食,精神过于紧张者可口服地西泮2.5mg。

(3)操作时患者卧于操作台,前入路、后入路、侧入路均可采取,以最方便和最近的径路进入,病侧应靠近操作者。

(4)透视下用止血钳顶端确定胸壁针刺位置,皮肤消毒铺巾后局部浸润麻醉直达胸膜层。

(5)借助定位器(holder)(即一短小中空小管,两端有圆形金属环以固定穿刺针)将带有针芯的穿刺针(一般用9号腰穿针,内径为0.6mm)沿肋骨上缘刺入,方向与操作台垂直。

(6)在透视指引下,刺入病变内。当进入病变时,术者可感到阻力增加。穿刺针在透过胸膜腔时速度应快,以免针尖在呼吸时划破脏胸膜和肺造成气胸。

(7)确定穿刺针已达病变后,嘱患者深呼吸屏气,迅速拔出针芯,用手指暂时堵住针尾,防止气体吸入,快速接20ml注射器,将穿刺针回拉或深入并结合旋转等动作,在持续负压抽吸下,拔出穿刺针,针孔用棉球覆盖。

(8)将针头内容物直接涂片固定于95%乙醇溶液内,针管内容物推入95%乙醇溶液内,送病理检查。

(9)操作毕,于直立位做胸部后前位透视或摄片,检查有无气胸或胸内出血。门诊患者可在院内观察3~4h,然后再重复胸部X线检查,无特殊可离院。住院患者亦应严密观察,警惕合并症的发生。

(10)操作后用抗生素3d预防感染。

2.切针采取组织 切针有许多种,如Vim-Silverman针、Franklin-Silverman针、Jack针、Ahrans针、Norden-strom设计改良切针。切针由三部分组成:套管、切割针头和针芯。针芯和切割针头较套管长1~1.5cm。使用时,将三个部分同时刺入肺内病变边缘,确切定位后,将切割针头和针芯再推入1cm,拔出针芯,回拉或旋转切割针以切取部分病变组织,再与套管针一齐拔出。为了更有效地获取组织,切割针头的头端有各种设计,如螺旋状、匙状、钩状。切割针不用注射器回抽,将切割针头内的组织推出送检。切针口径较粗,获取的组织较多,容易做出病理诊断,但是它的并发症多,危险性较大。近年来新设计的弹簧切割针,使用操作更为简单。

3.高速空气环钻获取组织块 适用于弥漫性肺实质病变或间质病变。环钻肺活检一般选择腋中线第7~8肋间近肋骨上缘处,皮肤做1cm切口,将带有针芯的环钻插入切口直达胸膜腔,拔出针芯后很快接上钻头,在患者正常呼吸下顺利迅速地达到肺内合适深度,一般为肺内3cm。拆掉钻头,接塑料注射器,内装4~5ml平衡液,在持续负压抽吸下,拔出环钻,标本置无菌器皿中送检,缝合切口,敷料覆盖。高速空气环钻获取的组织块较直且不变形,一般均可获得直径1.5mm长约2cm的圆柱形组织块,可供电镜、光镜、细胞学、免疫学和细菌学检查。对于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它可代替开胸活检。环钻口径粗,组织创伤大,并发症多且较重,Steel报道环钻肺活检诊断率为85%,气胸发生率为26%~50%,咯血发生率为1%~12%。

【注意事项】

肺穿刺活检诊断率一般为50%~90%,平均为84%。但要注意并发症。

1.气胸 最常见,是经皮穿刺肺活检第一并发症,发生率5%~44%,一般在24%以下。发生气胸的原因多为使用粗口径的切割针、病变部位较深、肺内弥漫性病变、伴有肺气肿和胸腔积液的老年患者、多次操作者。位于中心的病变气胸发生率较位于周边者高1倍,分别是18%和9%。使用细针抽吸,气胸发生率较低,有的可在5%以下。气胸发生与病变大小及病变所在的肺叶部位无明显关系。经皮肺针刺引起的气胸多为无明显症状,多不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发生气胸的病例中约有7.7%行胸腔插管闭式引流。故操作过程中和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警惕气胸的发生。文献报道,早年曾有经皮肺穿刺病例发生张力性气胸未及时处理致死的病例。

2.局部出血和咯血 发生率6%~10%。局部出血常为术后短时间痰中带血,或在X线胸片上可见穿刺部位周围有浓密影。轻度出血不需特殊治疗,大量较严重的咯血,多发生于肺动脉高压患者,因操作困难刺破大血管所致,对此应高度警惕。

3.感染 由于无菌操作技术的提高,抗生素的应用,目前已很少出现因操作而引起的感染。

4.空气栓塞 Lauby报道3例患者立位进行操作时发生惊厥,怀疑空气栓子所致,以后全部改为卧位,无1例惊厥发生。总结文献经皮肺穿刺活检5 000余例,因气体栓子致死的共有2例,Westcott报道1例,Woolf报道1例。目前各地操作均采取卧位,嘱患者呼气后屏气拔出针芯,立即用手堵住针尾,以防空气栓塞发生。

5.针道种植和转移 有人认为针刺肺内病变,尤其是恶性肿瘤,可能沿针道种植或转移,发生胸膜腔内播散种植。经常有作者报道,或沿针道继发肿瘤,或穿刺后出现胸腔积液,其中发现瘤细胞。但针道种植发生率很低,多发生在使用粗口径的穿刺针和切割针或晚期肿瘤患者。有的作者强调行肿瘤切除时,将穿刺针道的组织切除以及拔出穿刺针持续保持负压抽吸,有的提出在穿刺针外再置一塑料套管,使穿刺针不与针道组织直接接触。针刺是否引起血行转移,难以肯定。

(叶玉坤 支修益 周清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