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许氏迁唐模支的管理体制

许氏迁唐模支的管理体制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祠产管理采取的是族长负责、各房轮首的管理模式。尽管宗祠的管理体制较为完备,但管理者贪污和挪用的情况还是有可能发生的。许氏迁唐模支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光绪十六年许氏宗祠的管理者许迪吉贪污祠堂公款银元128块,司账许勇亮挪用铜钱2 200文,后被查出,二人即被罢免。据《许村环里门统谱·本支谱述》记载,自太平天国以来,环里门的祠产几乎流失殆尽。显然管理者身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祠产管理_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

祠产管理采取的是族长负责、各房轮首的管理模式。城东许氏族训中就有“经理祭田”这样一条:

该条中明确经理祭田是正副族长和各位轮首的职责,明确规定每年的轮首要亲自到佃户家去收租,并且要同佃户一道考察田地的坐落四至,了解年成的丰歉、田地的腴瘠,以保证田租和族产不受损失。如果田淹地倒,轮首还要召集众人,共同修理。正副族长的职责是每年祭祀结束以后,要将轮首召集起来,核对租谷的收支情况,并办好轮首间的交接手续。

尽管宗祠的管理体制较为完备,但管理者贪污和挪用的情况还是有可能发生的。许氏迁唐模支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光绪十六年(1896)许氏宗祠的管理者许迪吉贪污祠堂公款银元128块,司账许勇亮挪用铜钱2 200文,后被查出,二人即被罢免。许迪吉不久死去,但族众公议,由其子许永根“以田、屋作抵”,不足部分,“另立墨据一纸存匣”,日后偿还[20]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动荡,族产流失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据《许村环里门统谱·本支谱述》记载,自太平天国以来,环里门的祠产几乎流失殆尽。时靖以后,虽清理出了汶阳的田产,但租谷却比先前的少了许多,且每年收入都是尽数支销。显然管理者身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韵清接手以后,一丝不苟,尽数归公,十几年下来,祀产居然节余了不少。“偶遇偏灾,全族咸资拯济”。

为了保证祠产历久无侵,各祠除了用专门的匣子来保存地契文书以外,有的还要将祠产的合同刻在宗谱上,并明确记载该文书的原件由谁收藏。这样做的目的是既保证了祠产经历几代而不被佃户侵占,又能保证祠产公开透明,接受族众的监督。《新安许氏世谱》中的“大墓、后金村墓图”中就记有该地块契约的收藏者:“此图见西八门公匣,内有官印执照。”《何氏宗谱》(光绪刻本)中记有六甲公各房派款购田的契约:“六甲公各房,量力派款,于光绪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杜买三鸦保雷庄二共田种拾石壹斗五升,契二纸,踩单二纸,分单一纸,开列于后。”其后便是契约的具体内容。最后写着“六甲一切契据系本为收”。《何氏宗谱》卷末为“前四代禁议”,共收录何氏各种契约文书21份。其中“时甫公祀田山契券列后”中又分列了18份契约,并且这18份契约并非保存在一个人手中。“以上共契券一十五纸,并议约杂项纸俱付怀邦收”,而另外三契又分别由何鹅湖收两契,何枝茂收一契。何氏的21份合同文书分属11人收藏。

如果契约保管不慎,出现了遗失的情况那该怎么办呢?《嘉言公议约》的后面就有一段小注:“康熙二十四年,立有议约合同二纸,夏人遗失,今照何人收存一纸更换年月人名,书写一样两纸,各收为据。何人原存议约纸比面毁。又批:乾隆三十年四月二十六日立议合同,夏云高、友南。”康熙二十四年(1685)签订的“嘉言公议约”合同,原来分别由夏姓人和何姓人各收藏一份。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夏云高把自己收藏的那份合同给遗失了,于是双方又照何友南保存的合同再抄两份,双方再各收一份,同时将何友南手中原存的那份当面销毁。这一过程同样也要载于族谱,以免今后又起事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