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菌药物引起的肾损害

抗菌药物引起的肾损害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氨基糖苷类多次给药后可在肾皮质内积蓄,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溶酶体破裂,造成急性肾小管坏死。高危因素包括用药的剂量和持续时间、高龄、原已存在肾脏疾病、原已存在肝功能不全、合并应用其他肾毒性药物、水电解质紊乱。1.抗菌药物所造成的肾损害,大部分是因为大剂量、不合理用药和联合用药所致,而有一些抗生素所造成的肾损害临床表现比较隐匿,不易觉察,常延误治疗,所以早期发现和诊断、停用引起TIN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一)氨基糖苷类引起的肾损害常用医嘱如下

【病因和高危因素】 氨基糖苷类多次给药后可在肾皮质内积蓄,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溶酶体破裂,造成急性肾小管坏死。高危因素包括用药的剂量和持续时间、高龄、原已存在肾脏疾病、原已存在肝功能不全、合并应用其他肾毒性药物、水电解质紊乱。

【诊断依据】 一般为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后5~7d起病,7~10d肾毒性最强,大多数表现为非少尿性急性肾衰竭。检查发现尿NAG、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增加,尿渗透压降低,尿比重降低,肾功能不全等。

【鉴别诊断】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医嘱方案和禁忌】

1.立即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密切观察有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给予适当的支持疗法,必要时血液透析治疗。

2.注意有无和合并应用其他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环孢素等。

【疗效及预后评估】 一般预后较好,停药后肾功能逐渐好转,2~3周后尿正常,有诱发加重因素者和重症病例常难使肾脏损伤恢复,遗留肾脏损伤,逐渐发展成慢性肾功能不全,最终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二)青霉素类引起的肾损害常用医嘱如下

(续 表)

【病因和高危因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无直接肾毒性作用,易引发过敏反应,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各种青霉素均可引起,但甲氧苯青霉素、氨苄西林等发生率更高。

【诊断依据】 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使用史,有全身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检查发现无菌性白细胞尿(指尿中白细胞分类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多有轻到中度蛋白尿,有肾小管受损表现,部分病人可出现肾功能不全,确诊需要肾脏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肾小管坏死。

【医嘱方案和禁忌】

1.抗菌药物所造成的肾损害,大部分是因为大剂量、不合理用药和联合用药所致,而有一些抗生素所造成的肾损害临床表现比较隐匿,不易觉察,常延误治疗,所以早期发现和诊断、停用引起TIN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2.对于肾脏病理检查提示肾间质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而纤维化不明显者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之前可以先用甲泼尼龙0.5g/d(静脉点滴3d)冲击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间不宜过长,总疗程通常建议2~3个月;有血液净化治疗指征者,应尽早行血液净化治疗。

【疗效及预后评估】 一般预后较好,停药后肾功能渐好转,2~3周后尿正常,有诱发加重因素者和重症病例常难使肾脏损伤恢复,遗留肾脏损伤,逐渐发展成慢性肾功能不全,最终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三)头孢菌素类引起的肾损害常用医嘱如下

【病因和高危因素】 各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其中以头孢噻啶肾毒性最强。高危因素包括同时应用呋塞米,或已有肾功能不全、脱水、休克者。

【诊断依据】 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及肾功能减退,检查有肾小管受损表现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肾小管坏死。

【医嘱方案和禁忌】 立即停用头孢类抗生素,密切观察有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给予适当的支持疗法,必要时血液透析治疗。

【疗效及预后评估】 一般预后较好,停药后肾功能渐好转,2~3周后尿正常,有诱发加重因素者和重症病例常难使肾脏损伤恢复,遗留肾脏损伤,逐渐发展成慢性肾功能不全,最终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