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侧丘脑等密度结节

左侧丘脑等密度结节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T平扫(图A)示左侧丘脑大小约1.2cm×1.0cm结节状等密度影,CT值约35Hu,周围见片状低密度影环绕。本例年龄较大,但影像表现与低级别丘脑胶质瘤相仿,应考虑。成年人颅内结核以结核肉芽肿或结核瘤为主要表现,多位于皮质或皮质下,少数位于脑深部,CT平扫呈高密度结节影,境界清,周围轻度水肿,增强后呈圆形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故其最后确诊必须结合梅毒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甚至病理组织学结果。

【病史摘要】

女,66岁。右下肢无力伴步态不稳,进行性加重1个月余。查体:伸舌略偏左,闭目难久立,沿直线行走困难,右下肢跛行。

【影像表现】

CT平扫(图A)示左侧丘脑大小约1.2cm×1.0cm结节状等密度影,CT值约35Hu,周围见片状低密度影环绕。增强扫描(图B)示病灶较均匀性中度强化,CT值约70Hu,周围低密度无强化,脑沟、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明显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影像征象分析】

左侧丘脑等密度小结节,均匀性明显强化,周围轻度水肿,需考虑的病变有以下几种。

1.丘脑胶质瘤 多见于年轻人,40岁以上者较少见。平扫多为低密度,也可为混杂密度,强化形式与肿瘤级别有关,低级别肿瘤以轻度强化为主,为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中高分级胶质细胞瘤强化程度均为中度以上强化,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周围水肿明显,易浸润或压迫第三脑室后部影响到中脑导水管,致梗阻性脑积水。本例年龄较大,但影像表现与低级别丘脑胶质瘤相仿,应考虑。

2.生殖细胞瘤 多见男性,好发于下丘脑、松果体区及基底节区。丘脑生殖细胞肿瘤多为生殖细胞瘤,畸胎瘤较少见。CT平扫呈稍高密度占位,形态多为较规则的类圆形,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瘤周可无水肿或轻中度水肿,有轻中度占位效应,可伴出血和不同程度囊变,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规则或花环样显著强化。病变可沿脑脊液播散。本例平扫和增强上病灶密度较均匀,无囊变、出血,不考虑丘脑生殖细胞瘤。

3.淋巴瘤 好发于大脑深部白质内和脑表面,可多发。CT平扫示病灶一般为等高密度,病灶边缘欠清,肿瘤周围绕以轻度水肿带,占位效应较轻而肿瘤较大,两者大小不成比例,增强扫描肿瘤呈“团块”样或“握拳”样强化,也可较均匀中度以上强化。本例病灶部位及表现均不支持淋巴瘤的诊断。

4.结核瘤 临床可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儿童颅内结核多伴有结核性脑膜炎,脑池内渗出较多,影响脑池和脑沟脑脊液循环,而引起基底池和两侧裂池的改变,并致脑积水,也可有局限性脑梗死。成年人颅内结核以结核肉芽肿或结核瘤为主要表现,多位于皮质或皮质下,少数位于脑深部,CT平扫呈高密度结节影,境界清,周围轻度水肿,增强后呈圆形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MRI上可区分未成熟和成熟结核肉芽肿,未成熟者病灶中心T2WI呈高信号,与其他类型肉芽肿相仿。成熟者病灶中心则呈等或略低信号,增强后病灶结节样或不均匀环状显著强化,是脑内结核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影像诊断:左侧丘脑结节病灶,考虑①丘脑低级别胶质瘤;②炎性肉芽肿病变,结核可能。

【最后诊断】

患者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反应(TPHA)强阳性,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阳性,诊断脑梅毒树胶肿可能性大,予以青霉素诊断性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复查CT示左侧丘脑占位及周围水肿范围均明显缩小(图C),临床综合诊断为脑梅毒树胶肿。

【讨论及误诊分析】

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梅毒称为神经梅毒,病理学上将其分为脑膜血管型及树胶肿型两种类型。

闭塞性脑血管综合征是脑膜血管型梅毒的特征,是我国神经梅毒的主要发病形式,一般在感染梅毒后5~12年内发生,其实质是脑膜血管的梅毒性动脉内膜炎,造成动脉梗死,使脑组织缺血和软化,部位多见于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脑桥、顶枕叶。CT与MRI常显示多处小梗死灶,亦可有较大的梗死灶或出血灶,形态可为片状、斑片状、条片状,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

梅毒树胶肿系肉芽肿形成的肿块,较为少见,文献上仅见到个案。树胶肿病灶可出现在脑组织任何部位,如颅后窝、脑桥、中脑、桥小脑角、胼胝体或大脑凸面等。影像检查可见病变呈单发或多发,CT平扫显示为低或等密度区,由于坏死区周围炎性肉芽组织新生血管的血脑屏障不成熟,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呈环状或结节样强化,MRI上病灶中心的干酪样坏死T1WI为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或低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后同样呈均匀结节状或环状强化,但这些影像学表现与颅内的其他占位性病变,如胶质瘤、转移瘤、结核瘤、真菌感染等相似,不具有特征性,鉴别困难。故对于青壮年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偏瘫、肢体麻木、步态不稳,且无脑血管病高危因素时,应仔细询问有无冶游史,皮肤损害或皮疹史,若有应常规行血清梅毒抗体检测。

回顾分析,本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表现均符合树胶肿型神经梅毒,但其CT表现缺乏特征性,与低级别胶质瘤和其他类型肉芽肿性病变有相似的征象。故其最后确诊必须结合梅毒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甚至病理组织学结果。

(夏云宝 耿承军 陈宏伟)

【参考文献】

[1]陈 爽,钱建国,冯晓源.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MRI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2):148-150

[2]祁 吉.脑动脉炎和肉芽肿性疾病的影像学.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6(1):62-70

[3]孙 鑫,肖新兰.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诊断分析.放射学实践,2006,21(9):971-973

[4]肖新兰,刘元元,龚良庚,等.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诊断三例.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2):198-199

[5]文 明,缪体宗,郑履平,等.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表现(附三例报告).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2):117-119

[6]顾洪升,陈青华,巩若箴.丘脑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5(1):4-7

[7]张晓东,许乙凯,段 刚.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10-13

[8]郝 志,杜金梁.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与MRI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4):399-4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