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汪氏家族的历史背景

汪氏家族的历史背景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弘治至清道光之际,是徽商的鼎盛时期,也是许村的鼎盛时期。木业依然是本地经营的第一行业,这一时期除砍伐天然林以外,许村人已经开始种植人工林。今天属徽州区的程思坑村,就是许氏和许氏的佃仆在那里垦殖而形成的一个村落。许村出产的北源茶即名“松萝茶”。直到今天,许村茶市上的这些小贩还被人们称为“螺蛳贩”。清末,其许姓坊主迁居浙江牌岭,将染坊以四担半米的价格出售给了下蒲田的程姓。
经营行业_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

罗愿《新安志》中载有南宋期间许多徽人以种杉为业,运往浙江,获利致富。加之南宋政府迁都临安,大兴土木自然需要大量的木材,整个徽州都从中受益,许村人自然也能从中分到一杯羹。元末,许宏甫之子许余庆(1312—1365)已获得了官木的采办权。其子许远童,即许仕达的祖父,早年即赴黄山采办海船官木。这一时期,除木业以外,其他山产,如漆、桐油、药材、茶叶、蘑菇等,也是重要的交易对象。

明弘治至清道光之际,是徽商的鼎盛时期,也是许村的鼎盛时期。许村人的经营范围非常广泛,除盐、茶、木、质四大宗外,其他如粮食、布匹、印染、刻书等都有经营。

木业依然是本地经营的第一行业,这一时期除砍伐天然林以外,许村人已经开始种植人工林。许村沿昉、升二溪逆流而上的大片山场,全是许村的林地。今天属徽州区的程思坑村,就是许氏和许氏的佃仆在那里垦殖而形成的一个村落。明中后叶,许村的木商除了经营本地的木材以外,还把经营范围扩展到巴蜀之地。许国在《许氏世谱·松翁传》中介绍了一位名叫许尚质的木商,他年轻的时候就自歙入蜀经商,“又西涉夜郞……邛笮之境”,历尽艰辛,终成巨贾。相传,明中后叶,郡伯门有一富豪许文昌,号曰“大佬官”,他的庄园几乎占据了今天的高阳村,他就是靠经营木材而致富。据说,其人是从四川采办木材,然后走长江,将其贩至江南出售。当时,木材出三峡相当的危险,弄不好就会有整簰木材沉于江底,以至于人财两空。“大佬官”也遇到过这样的麻烦,可他命大福大,沉下去的木材又浮了上来,而且还把以前别人沉于江底的木材也带出了水面。等他到汉口“收数”的时候,居然比放簰时多出了十几倍的木材。许尚质与“大佬官”生活在同一时期,经历十分相似。

其次是盐业。许氏最早经营盐务者,有据可考的是许大兴。《明故淮南府腆膳南渠许公行状》载:“赀用大起,遂以盐策往来淮楚间,起家累巨万,堂构田园,大异往昔……久之,以税甲于乡,输粟振边得如诏令,赐爵淮南府腆膳。”他于六十岁(1514年)时“即从淮楚谢客,归休里中”。那么,他起家累巨万的时间当在弘治、正德年间(1488—1514),他的官衔也是因积极纳税和捐资助边而获得恩赐的,由此可见盐业经营利润的丰厚。其后,许琯也曾出任过山东盐运使。清康熙年间,许世松在扬州经营盐务,其曾孙许应鸣因“重捐武陟军饷”,而“议叙盐课司提举”。此后,许氏在扬州的经营已成气候,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且代代相传。乾隆初年,邦宪门之许仁寿前往扬州,在宗亲的提携之下,从学徒做起,白手起家。先开钱庄,后营盐务。传至第五代许容楫时,虽然形势艰难,但他依然将“谦益永”盐号经营得红红火火。到了清末民初,许家在扬州盐商中仍然富称“百万”。咸同年间,以蓝翎五品衔致仕的许礼兰,“晚年隐于鱼盐,从事著书”。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官商的背景。

盐业的另一个主要经营者是汪氏,世居泉泽的汪氏家族就有“汪百万”之称。早在明末,汪氏称雄郡邑。崇祯十四年(1641),建“三朝典翰”坊时,江南各路大员皆前往祝贺,上至钦差总督粮储提督军务巡抚,下至徽州府、歙县全体官员,总计十六人前往祝贺,其盛举全刻于“三朝典翰”坊的碑文之上。汪氏之所以有这样的盛举,除了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外,还可能与相传的坊主汪伯爵为崇祯皇帝的连襟有关。

第三为茶业。据民国《歙县志》称:“歙土宜茶,而道光八年前,出产无多。”尽管产量不大,但品质优越。清初沈起凤在评论各地茶叶的优劣时,对歙之北源茶尤为推崇:“惟徽州北源藏溪松萝茶数种,供中原渴吻。北源藏溪于谷雨后采全叶为之,茶荚甚壮,而元味全,亦多色。松萝制则细矣。京师尚松萝,取其甘有味,利下腻耳。”当时松萝茶在松江的售价就是1两银子一斤。乾隆年间歙县就有“北源茶”、“紫霞茶”和“乾珍珠茶”三个品种被定为“贡品”。道光十四年(1834)的《重修歙县会馆录》记载了从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道光十四年间许村人在北京开设的十七家茶号:许通裕、许臣号、许逊号、许三泰、许通号、许德茂、许裕泰、许镒茂、贞记许云阳、德茂许立齐、恒泰胡敬亭(塔山人)、亨记贞记许云扬、谨茂德茂许励齐、通裕许云扬晴波、镒茂许若枫、许裕记、许森记。在近七十年里,许通裕、许通号、许德茂这三家一直在经营,他们分属聚成茶行和鼎新茶行。

康熙以后,许村大量开垦茶园,到太平天国运动以前,许村四周的山地几乎都为茶园,尤其是申角口的青山和古山东侧,其梯田已开至山顶。到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这一带又重新复垦为茶园,但有的地方还没有开垦到当时的水平。

许村出产的北源茶即名“松萝茶”。“松萝茶”本是休宁的一种名茶,但由于产量有限,商人无利可图,于是就转向产量较大的歙北。以至于到清中叶以后,许村的“松萝茶”反而名声在外。许承尧在《歙风俗礼教考》中这样记载道:“今所谓松萝,大概歙之北源茶也。其色味较松萝无所轩轾,故外郡茶客胥贩之于歙,而休山转无过问者矣。”据《徽州茶经》记载,清咸丰年间,歙县北乡在屯溪经营洋庄茶叶的主要有朱、罗、许、谢四家,即塔山的朱氏、溶溪的罗氏、许村的许氏、富溪的谢氏。在内销茶方面,许氏在江浙一带有一定的影响力,有“盛泽茶叶皆归许”之说。除江苏盛泽镇外,松江、山东、北京诸地也都设有茶庄。另外,也有山东商人来许村收购加工茶叶。本地的一些小商贩,凭借地利之势,为这些外地商人到农户家中去收购,从中获利。这些小贩还有一个专有的名称,叫“螺蛳贩”。直到今天,许村茶市上的这些小贩还被人们称为“螺蛳贩”。

第四为布绸业。明代的许文昌即有经营。今许村电信局对面的田畈中有一高地,名叫“纱坝廊”,相传这就是“大佬官”家的浣纱之地。明代这里仍是泉泽,后才逐渐变成水田的。清代,石板坦就开有染坊。清末,其许姓坊主迁居浙江牌岭,将染坊以四担半米的价格出售给了下蒲田的程姓。其旧宅及踹布用的“元宝石”今犹可见。据褚华的《木棉谱》记载,染坊加工棉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染,就是用不同的植物颜料,把白布染成青蓝布、花布和其他各色布匹。二是踹,就是把白布或染过色的布卷在一根木轴上,然后将卷成筒状的布放在一块光滑的石板之上,再将“元宝石”压在筒布之上,踹工双脚踏在“元宝石”的两端来回晃动,使布卷滚动于两石之间。经过这样加工以后,可以使布质紧密有光泽,并且不着沙土。棉布的品相和品质都有所提高。

许村本地市场狭小,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清嘉庆年间,许启汾自许村迁江苏甪直“挑布担”。其子许汝贤16岁只身挑布担到璜泾谋生。由于经营得法,数年后相继开布店、绸缎店、染坊等。再后来经营土布,在璜泾西市塔庙设收土布庄,后来在常熟浒浦另设收布庄。随着规模的扩大,许氏又到上海老西门设立“申庄”,专门办理运输和账务结算。他们的事迹均已收入《璜泾镇志》。

第五为米行。明嘉靖前后,许村人在姑苏(苏州)经营粮食的有许兴宗、许文相、许文辅、许积大、许公逸等。“芜湖米市许姓多”,在芜湖米市上,许村话甚至成了通用语言。许村人之所以在芜湖米市有话语权,凭借的就是箬岭官道的枢纽地位。徽州以北的太平、宁国、池州都是稻米的主产区。湖广又为天下粮仓,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江广的米船沿江东下,大多辏集于芜湖,然后再分销苏浙各地。芜湖与徽州之间可以通过青弋江、句溪河以及新安江进行水陆接运,中间这70余里的陆路就是翻箬岭,然后从许村装船下新安江,直达江浙。明天启年间,富商许有望开太平至谭家桥、本县跳石到许村河道三十公里,以方便池、宁之粮运歙。许村人凭借优越的交通地位,在米市上呼风唤雨。前面提到的许世积就是这条贩粮路上的受益者,他在苏州经营米市,遇到灾年,他还抛售粮食平抑粮价,没有相当的实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凭借着便利的交通,许村人还在太平等购置田产,形成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处士万竹许公行状》介绍了许高为维护田产与太平人打官司的事实。许高“克承先志,经营十余年,起家累千金”,可是“太平强逆侵其田,诬于官。令召公至,见礼度安闲,词气和缓。令乃直公,而痛绳诬者以法”。许高从容不迫地应付了一场官司,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许村还有人采用到产粮区预付粮款的方式向农民收购粮食,这相当于今天的订单农业。尽管有一定的风险,但可利用农民资金短缺,先贷款,再收购,以保证有稳定的货源,从而获得厚利。许村人主要在池州、太平、当涂等地预购粮食,代表人物有许天志、许寿昌、许积大等。据《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处士立斋许公行状》介绍:许天志曾在当涂县黄池镇经商。嘉靖甲申(1534),当地发生灾荒,农民拿不出粮食来兑现,他就当众把契约给烧了:“比岁凶欠,池之人逋粟不能偿公……乃誓众焚其约,示不复取。”

许村商人的经营范围往往不局限于以上这些行业,其他行业也多有涉足,一人往往从事多项经营。祁信余(1856—1908)于光绪年间记有一本信底,名为《鱼雁留踪》。梳理这些信件的内容,我们大概就可知道,他于光绪年间在江苏盐城上冈设有庆丰祥盐店;同时,他还涉足经营芦滩、布、粮。他于光绪十一年(1885)在阜宁的安乐港、北岔等处购有大片芦滩,再将芦草承包给客户,从中收取租金。他在《鱼雁留踪》中记道:“薛大包安乐港滩英洋一百二十元”,“戴元樑包北岔滩英洋三百十元”,“洋北牛草滩一顷七八十亩,包滩押租十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五文”。此外,他在芜湖设有聚成隆染坊和布店,由其他长子经营。依据徽州的丰歉情况从阜宁贩粮到徽。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初五他寄给宋丽贞的信中谈到“前示藉知粮事将成”。他还让他的二儿子到汉口钱店做小官(学徒),后在南昌开设大兴南货店。他的女婿除在吴城帮他经营盐务外,还涉足轮船客运业,“(光绪三十三年)五月,日本日清轮船驶入内河而太古轮船内河大为减色,船价照前打四九折”。

典当业在许村本就很发达,据老辈人口传,从楼下到金村,这一上下五里的主街道上,就设有十三家当铺。另外,在扬州、南京、南昌、九江等处都有从业者。

明清两代,徽州刻书业发达,许村也有从业人员,今高阳村的许阿奇宅一带,旧名即为“洪家书号”,其具体业绩今无从考证。

其他如钱庄、纸业、南货、酿酒、食品等诸多行业都有从业者。这些行业代代相传,直至民国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