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卵巢区实性占位性病变

左卵巢区实性占位性病变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之相符的病变有卵巢卵泡膜细胞瘤、卵巢纤维瘤、子宫阔韧带肌瘤等实性肿瘤,转移瘤亦需除外。浆膜下肌瘤与子宫关系紧密,与子宫间无间隙,增强后肌瘤多有明显强化,合并腹水不常见,发病年龄多在生育期。有时瘤体密度也可低于子宫,此时若密度较均匀易被误认为囊性病变。

【病史摘要】

女,53岁。发现盆腔包块3年,无特殊不适。

【影像表现】

CT平扫(图A、图B)示左侧附件区大小约4cm×7cm椭圆形实性病灶,与子宫左后方紧贴,呈均匀稍低密度,边缘清楚光整,无囊变,伴少量盆腔积液。增强扫描(图C、图D)肿块有轻度均匀强化,子宫及周围血管受推移改变,其间脂肪间隙存在。

【影像征象分析】

左侧附件区形态规则、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及轻度强化的实性肿块,肿块生长缓慢(3年时间),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故考虑良性肿瘤可能大。与之相符的病变有卵巢卵泡膜细胞瘤、卵巢纤维瘤、子宫阔韧带肌瘤等实性肿瘤,转移瘤亦需除外。

1.卵巢卵泡膜细胞瘤 好发于绝经后妇女的良性肿瘤,肿瘤多为实性,边缘清楚,平扫密度均匀并稍高于子宫,增强后无强化或缓慢渐进性轻度强化是其CT表现特点。卵泡膜细胞瘤可以伴有子宫内膜增厚,合并少量腹水。本例基本符合此征象。

2.卵巢纤维瘤 瘤体通常较小,平扫和增强表现与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相仿,有时可出现胸腹水,合并麦格综合征需说明,切除肿瘤后胸腹水可自行消失,什么是麦格综合征。

3.子宫肌瘤 壁间肌瘤诊断较易,浆膜下肌瘤需与卵巢和盆腔肿瘤鉴别。浆膜下肌瘤与子宫关系紧密,与子宫间无间隙,增强后肌瘤多有明显强化,合并腹水不常见,发病年龄多在生育期。本例可基本排除肌瘤。

4.转移瘤 盆腔特别是盆底转移瘤以消化道恶性肿瘤种植多见,患者多有原发灶病史,一般情况较差,病灶大多为多发,相互融合,分叶状,境界不清,血供丰富,有明显强化等,易鉴别。

影像诊断:左侧卵巢占位性良性病变,卵泡膜细胞瘤可能大,卵巢纤维瘤待除外。

【最后诊断】

手术所见:肿瘤呈实性,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有少许粘连可分开,触摸质硬呈橡皮样,完整切除包块。

病理诊断:巨检示肿瘤切面淡黄色,组织学诊断为卵泡膜细胞瘤。

【讨论及误诊分析】

卵泡膜细胞瘤属于卵巢性索间质来源肿瘤,多为良性,2%~5%为恶性,相同起源的还有颗粒细胞瘤、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及纤维瘤,好发于绝经后妇女。肿瘤多为实性,均有包膜,有较清楚的边缘,CT平扫以与子宫等密度为主,密度均匀或有浅淡的斑片、索条状低密度区。有时瘤体密度也可低于子宫,此时若密度较均匀易被误认为囊性病变。病变较大时(直径>10cm),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其特点为强化非常轻微,仅升高4~10Hu,且呈缓慢渐进性,肉眼有时难以辨别,本例即如此(这也是本病有时易误诊为囊性病变的原因之一,此时应仔细测量增强后CT值的微小变化,同时注意参考超声结果)。卵泡膜细胞瘤另一特点是,常合并腹水。此外还常有CA125的升高,故不能把CA125升高简单认为是恶性肿瘤的指征。

回顾性分析,具有类似上述CT表现的盆腔实性肿瘤,最需鉴别的是卵巢纤维瘤,其次要与卵巢的无性细胞瘤、Brenner瘤、巧克力囊肿等鉴别。笔者的体会是:好发年龄可鉴别无性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巧克力囊肿(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平扫密度可鉴别巧克力囊肿(多伴新旧出血)、Brenner瘤(多伴钙化);强化形态鉴别巧克力囊肿(囊壁明显强化而囊内无强化);临床症状鉴别Brenner瘤(异常子宫出血)、巧克力囊肿(痛经及性交痛)。然而,本病无论从好发年龄、肿块密度、强化特点、合并腹水等多方面均难以与卵巢纤维瘤相区分,主要的区别是临床症状,前者有雌激素增多的症状,后者无类似表现。若卵泡膜细胞瘤没有出现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内膜增生等典型内分泌症状时,两者难以鉴别,甚至有时两者可同时存在,称之为纤维卵泡膜细胞瘤。

(王均干 姜建威 陈宏伟)

【参考文献】

[1]戴景蕊,吴洪芬,李 洁.卵巢纤维卵泡膜瘤及纤维瘤的CT诊断.中华肿瘤杂志,2000,22(6):504-506

[2]李雪丹,王晓枫,谭 芳.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5):535-537

[3]Mori H,Tanaka YO,Yamaguchi T,et al.Differentiation of Subserosal Leiomyoma and Fibrothecoma with Dynamic Enhanced MR Imaging.J Clin Radiol Japan,2000,45(3):393-340

[4]陈本宝,李小红,张善华.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诊断.放射学实践,2007,22(2):178-180

[5]王均干,姜建威,邢 炯,等.卵巢肿瘤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6):857-859

[6]Saksouk FA,Johnson SC.Recognition of the Ovaries and Ovarian Origin of Pelvic Masses with CT.RadioGraphics,2004,24(10):S133-S146

[7]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698-699

[8]Yamashita Y,Torashima M,Takahashi M,et al.Hyperintense uterine leiomyoma at T2-weighted MR imaging:differentiation with dynamic enhanced MR imaging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Radiology,1993,189(12):7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