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股骨远端境界清晰的骨质破坏灶

左股骨远端境界清晰的骨质破坏灶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质旁见层状骨膜反应,其范围超过骨质破坏区,邻近软组织明显肿胀。中青年男性患者,左股骨远端单发骨质破坏,有硬化环,层状骨膜反应,邻近软组织肿胀,根据影像学表现考虑以下疾病。本例骨质破坏规则,且软组织以肿胀为主,不太支持本病。病理上以骨质破坏、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为其主要特点。本病临床症状轻,部分病例外周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病史摘要】

男,33岁,左膝痛2个月。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左髌骨上方有压痛,关节无明显发热、肿胀,无向下放射牵涉痛,活动时关节无明显弹响。查体:左膝关节无明显畸形,左股骨下端有轻度叩击痛。血常规:白细胞7.7×109/L,中性粒细胞60.8%,嗜酸粒细胞3.9%(0.5%~5%),嗜酸粒细胞计数0.3×109/L。

【影像表现】

左膝关节正位X线平片(图A)示左股骨远端一椭圆形骨质破坏区,境界清晰,较光整,边缘轻度硬化;CT轴位平扫(图B、图C)示破坏区内为软组织密度影,较均匀,未见钙化、骨化及死骨形成。病灶边缘见轻度硬化环,邻近骨皮质破坏变薄,但未破入软组织,皮质外邻近软组织肿胀呈絮状改变;骨破坏区在MRI矢状位T1WI(图D)表现为稍低信号,矢状和轴位T2WI(图E、图F)为高信号,灶周见低信号硬化环,周围骨髓水肿明显。皮质旁见层状骨膜反应,其范围超过骨质破坏区,邻近软组织明显肿胀。

【影像征象分析】

中青年男性患者,左股骨远端单发骨质破坏,有硬化环,层状骨膜反应,邻近软组织肿胀,根据影像学表现考虑以下疾病。

1.骨囊肿 好发于长骨的骨干及干骺部,多为卵圆形,长径与骨干长轴一致,呈边缘清晰锐利,境界清楚的囊状透亮区,病灶内密度较低(水样密度影),囊腔内无死骨,除非合并病理性骨折一般均无骨膜反应,无软组织肿胀或肿块。本例病灶内为软组织密度,有骨膜反应,不支持此诊断。

2.骨髓炎 多见于干骺端,急性期以骨质破坏为主,慢性以骨质增生硬化为主,破坏区形态多呈虫蚀状、筛网状或不规则形,与正常骨质边界不清,软组织肿胀明显,患者往往伴有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局部有红、肿、热、痛。本例骨质破坏区形态、边界与之不符,且临床症状较轻,实验室检查也不支持,故排除本病的可能。

3.尤因肉瘤 多见于骨干中部,影像表现为髓腔及骨皮质鼠咬状或筛孔状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病变进展快,周围有葱皮状骨膜增生及放射状骨针形成,骨膜反应被破坏可形成“Codman三角”,肿瘤穿破皮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本例骨质破坏规则,且软组织以肿胀为主,不太支持本病。

4.长管状骨结核 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和骨骺,呈多个圆形或类圆形骨质破坏,破坏区常有泥沙状死骨及骨膜增生,骨膜增生范围大致与骨破坏区相一致,可伴有寒性脓肿或窦道,全身可有结核中毒症状或结核改变。本例不符合典型骨结核改变。

5.慢性局限性骨脓肿(Brodie脓肿) 好发于长骨干骺端,是长骨的一种低毒力感染,临床症状较轻,骨破坏区一般无死骨,局部软组织无肿胀,很少有骨膜增生,病灶边缘有较宽的硬化环。本例除骨膜反应外基本符合,故不能排除本病。

6.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发生于四肢长骨时,X线表现可分为囊状膨胀、磨玻璃样、丝瓜瓤样及虫蚀样四种,上述病变形态多为各种类型共同存在,病变区常见有条状及斑点状钙化或骨化影,病变周围常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本例不支持此诊断。

影像诊断:左股骨远端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考虑低毒性感染性病变可能大。

【最后诊断】

手术所见:取左股骨下端前侧正中纵切口长约6cm,切开皮肤皮下,沿肌纤维走行钝性分离显露股骨下端前侧,未见明显骨皮质破坏,根据MRI、CT片定位后应用骨刀沿病灶表面骨皮质开约1cm×3cm大小骨窗,探查发现病灶约2cm×3cm,内为胶冻样组织,未见明显硬化边缘,仔细刮除病灶及周围骨组织,未及明显病灶组织残留。

病理诊断:可见组织细胞增生,嗜酸细胞浸润伴骨质破坏。免疫组化:LCA散在阳性、S-100阳性、CD68阳性、α-ACT阳性、AE1/AE3阴性、KI67阴性。病理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

【讨论及误诊分析】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骨肿瘤样病变,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在骨中异常增生、浸润和聚集,有自限自愈和多发病变或此起彼伏特点。Beachenko等将本病分为以下3个阶段:Langerhans细胞集聚和增生期、肉芽肿期、退缩期,后期纤维组织增生代替肉芽肿,并修复性骨质增生。本病病因不明,通常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发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它能促使组织细胞增生,发生感染,但随年龄增长,这种免疫缺陷有所减轻,故本病好发年龄较小者。病理上以骨质破坏、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为其主要特点。病变中央部分为囊变区,其中早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种细胞成分和新生血管构成的肉芽肿,以及坏死物质和液体,并可有灶性出血;中期组织细胞增多,单核及泡沫细胞多见,嗜酸性细胞消失;晚期病变由结缔组织所代替,发生纤维化或骨化。本病临床症状轻,部分病例外周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长骨是嗜酸性肉芽肿好发部位之一,病变多累及干骺端及骨干,很少累及骨骺。病变特点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影像学特点有以下几点:①骨质破坏,主要表现为髓腔内溶骨性破坏,可表现为单囊状、多囊状或不规则形,病变轻度膨胀感,边缘清晰,破坏区内部是否残留骨嵴或斑点状死骨因各病例骨质破坏程度而异,一般早期出现斑点状死骨概率稍大;②硬化环,一般随着病变自然过程,硬化环由早期的轻度逐渐发展为较明显;③骨皮质受累,髓腔内的肉芽肿缓慢地向周围生长,压迫侵蚀周围骨质,使骨皮质变薄,或呈虫蚀样或小钻孔样改变,骨皮质内缘呈“扇贝样压迹”,可能是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特征性表现,少数病例甚至骨皮质被穿通断裂;④骨膜反应,病变累及骨膜引起,形态表现为单层状、多层状,范围常超过骨质破坏范围,且骨膜反应较成熟,与骨皮质间多有透亮线,以此可与尤因肉瘤等部分恶性骨肿瘤鉴别;⑤软组织肿胀或肿块,为病变周围反应性水肿和(或)黏液性变所致,特点是其范围广泛,显著超过骨病变范围,与骨膜反应一起包绕骨内病变呈典型的“袖套征”,此为长骨嗜酸性肉芽肿另一特征性表现;⑥T1WI信号,相对特殊,呈较骨髓腔为低或等信号,但较邻近肌肉信号高,这与病灶内含较多胆固醇、胆固醇脂和中性脂肪有关;⑦增强,由于早期和中期骨破坏区内丰富肉芽组织,增强后呈中度以上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晚期结缔组织逐渐代替肉芽肿,强化程度减弱。

回顾性分析,对一些影像征象未能准确认识是本例误诊的主要原因。如骨质破坏区境界很清晰,周围轻度硬化环;骨皮质内缘呈“扇贝样压迹”;骨膜反应与软组织肿胀范围明显超过骨病变,并包绕骨内病变呈典型的“袖套征”;T1WI信号较邻近肌肉信号高。这些均与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相符。因此,当遇到年龄小、症状轻而X线表现较明显的长骨病变,若影像表现同时具有良恶性征象,即既有骨破坏又有骨膨胀,既有破坏区境界清晰又有明显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肿块时,应仔细分析前述征象细节,以排除嗜酸性肉芽肿的可能性。

(汤群锋 方向明 陈宏伟)

【参考文献】

[1]崔 法,崔敏毅.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诊断.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6,15(6):293-296

[2]房 涛,王道健,陈春辉,等.骨嗜酸性肉芽肿16例放射学诊断分析.福建医药杂志,2007,29(6):109-110

[3]G Bodner,A Kreczy,F Rachbauer,et al.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the bone:ultrasonographic imaging.Australas Radiol,2002,46(4):418-421

[4]马 巍,苏昌琪,闵若良,等.小儿长管状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征.临床骨科杂志,2003,6(1):59-60

[5]秦国初,周正扬,顾康康,等.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诊断及误诊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4):3279-32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