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右侧小腿软组织内钙化性占位性病变

右侧小腿软组织内钙化性占位性病变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摄片示右小腿下段外侧软组织内钙化影。该例病变表现与之不符之处较多,可能性不大。本病主要与骨软骨瘤、皮质旁骨肉瘤鉴别,当病变内无钙化时,与横纹肌肉瘤、PNET及恶性淋巴瘤鉴别困难。总之,在软组织中发现的伴大量钙化的病变时,要考虑到软骨源性肿瘤的可能性,同时要紧密结合临床和影像特点,作出良恶性初步判断,为临床提供进一步处置的依据或线索。

【病史摘要】

男,34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小腿下段肿块,并酸胀不适。摄片示右小腿下段外侧软组织内钙化影。近1个月来,感觉肿块明显增大,行走时,少许酸胀。查体:右下肢活动自如,右小腿中下段外侧少许肿胀,皮肤不红,皮温不高。触诊可扪及一肿块,大小约6cm×8cm,压痛不明显,活动度小。

【影像表现】

右侧胫腓骨中下段正、侧位X线平片(图A、图B)示右侧小腿外侧软组织内絮状、斑片状钙化影,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楚;胫腓骨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局部软组织未见明显肿胀。CT平扫软组织窗和骨窗(图C、图D)示右侧胫腓骨外前方肌肉间隙内可见团块状等低密度灶,内伴大量不定型钙化影;肿块边界尚清晰,邻近肌肉轻度受压,胫腓骨骨皮质完整,未见骨质受压、破坏等改变。

【影像征象分析】

根据病灶位于小腿软组织肌间隙内,与骨骼关系不密切,又伴有大量钙化,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疾病。

1.肌血管瘤 主要表现为骨骼肌内浸润性或局限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病灶内可有钙化,多呈点状、条状,静脉石及脂肪密度分隔为其特征性改变。增强后血管部分可呈明显强化。邻近骨骼可表现为正常,或有皮质增厚或压迫性骨吸收改变。此例病灶范围局限,钙化呈斑块状和“C”形,钙化以外软组织肿块较小,故不考虑肌血管瘤。

2.外伤性异位钙化 外伤后的血肿机化可形成骨旁钙化影,多有外伤史(一次较重外伤或多次轻伤),少数缺乏明确的外伤史。但外伤的血肿机化一般在伤后2周开始出现淡絮状钙化,以后逐渐增多、增浓,6周左右完全钙化。此后症状消失,肿块也停止发展,但钙化块可终身存留。此例CT表现与之有相符之处,但病史及病程的发展与之有较大不符,故可能性较小。

3.骨软骨瘤 单发广基型者也表现为骨旁的高密度影,主要的区别是该瘤的基底与骨皮质是连续的,瘤体是松质骨结构,顶端的软骨帽可有不规则钙化,而且一般无软组织肿块。该例病变表现与之不符之处较多,可能性不大。

4.骨旁软骨瘤 一般体积较小,平均2~3cm,瘤体钙化明显,无明显软组织肿块,钙化形态多典型,呈环形或“C”形,本例应考虑。

5.骨旁软骨肉瘤 体积较大,平均3~14cm,以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为主,肿块内散在分布的不规则形钙化,多呈环弧形或绒毛状,并以瘤基为中心放射状散开,无钙化的部分其密度低于肌肉组织,肿瘤边界可出现硬化缘,可伴有针状或放射状骨膜反应,邻近骨骼可有骨质破坏或骨质压迫改变。

6.皮质旁骨肉瘤 比较少见,大多数病例生长缓慢,病程很长。好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尤以股骨下端为多,骨干很少发生。肿瘤多呈不规则结节状、团块状,可大片融合在一起,附着于骨皮质表面,很少侵犯骨皮质,肿瘤与皮质间有透亮间隙,内部见象牙质的肿瘤骨。本例病变主要局限于软组织内,未见附着于骨骼的征象,瘤体内致密影与象牙质样肿瘤骨的密度也有差别,诊断皮质旁骨肉瘤的证据不足。

影像诊断:右小腿占位性病变,骨旁软骨瘤可能,软骨肉瘤不除外。

【最后诊断】

手术所见:在胫前肌和拇长伸肌间分离,显露肿块4cm×8cm左右,边界清,有包膜,质中等。包膜外分离,手术中发现胫前动脉穿过肿块,无法剥离。

病理诊断:间叶性软骨肉瘤。

【讨论及误诊分析】

间叶性软骨肉瘤来源于原始间叶细胞,是软骨肉瘤的特殊类型,主要成分为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和高/低分化的软骨细胞。间叶性软骨肉瘤发病率很低,占所有软骨肉瘤的3%~10%,而发生于软组织内的间叶性软骨肉瘤更少见,常见于壮年,下肢骨骼肌是其好发部位。临床主要表现为肿块和疼痛。

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内边界清晰或不清晰的密度不均匀之肿块;肿瘤内可见散在分布的不定型钙化,其中环形或“C”形钙化是其较为特征的表现,少数病例可无钙化;邻近骨骼受侵犯时,可表现为侵蚀性骨破坏或压迫性骨吸收,骨膜反应少见。本病主要与骨软骨瘤、皮质旁骨肉瘤鉴别,当病变内无钙化时,与横纹肌肉瘤、PNET及恶性淋巴瘤鉴别困难。

回顾性分析,本例影像分析时考虑软骨来源肿瘤方向正确,但区分良恶性时欠准确,原因之一在于对间叶性软骨肉瘤这一少见病的影像学表现认识不足,其虽为恶性病变但有时也可表现为良性病变的影像征象;其二是对本例“1个月来肿块明显增大”提示肿瘤恶变的临床症状重视不够;再者,该例没有做CT增强扫描,给鉴别诊断带来难度,因为良恶性病变在增强表现还是有所差异的。

总之,在软组织中发现的伴大量钙化的病变时,要考虑到软骨源性肿瘤的可能性,同时要紧密结合临床和影像特点,作出良恶性初步判断,为临床提供进一步处置的依据或线索。

(张庆华 吴庆德 方向明)

【参考文献】

[1]蔡 雷,高子芬,黄啸原.软组织间叶性软骨肉瘤临床病理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8(5):501-505

[2]刘国清.原发性软骨肉瘤的组织病理学与影像学表现的对比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1):80-82

[3]裴 云,黄仲奎,彭奇翰,等.周围型软骨肉瘤的CT诊断(附4例报告).临床放射学杂志,1995,14(6):367-369

[4]陈 虹,张 声,黄培生,等.间叶性软骨肉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临床与试验病理学杂志,2006,22(3):375-377

[5]蔡 雷,高子芬,黄啸原,等.15例骨和软组织内间叶性软骨肉瘤临床病理分析.中国骨肿瘤骨病,2005,4(6):325-330

[6]Daniel KP,Gannon FH,Thompson LDR.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 of the Sinonasal Tract: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13Cases Wit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Laryngoscope,2003,113(5):783-790

[7]Aramburu-Gonzalez JA,Rodriguez-Justo M,Jimenez-Reyes J,et al.A Case of Soft Tissue 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 Metastatic to Skin Clinically Mimicking Keratoacanthoma.American Journal of Dermatopathology,1999,21(4):392-394

[8]Gomez-Brouchet A,Soulie M,Delisle MB,et al.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 Of The Kidney.J Urol,2001,166(6):23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