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老照片:老者病危子孙须齐聚送终含殓后先要撕去衣扣撒去床上的帐子

民国老照片:老者病危子孙须齐聚送终含殓后先要撕去衣扣撒去床上的帐子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者病危,子孙须齐聚送终。接下来是报丧,报丧分为口头告知和讣告两种形式。地方绅士则要发正式的报丧帖,路远的还要通过邮局投递。民国时期的报丧帖大都是印刷品。谨筮于国历八月十五日治丧,十八日家奠,二十日成主,廿一日巳时发靷,暂厝于全楚会馆旅寄园,随后择吉时扶櫬回籍安葬。树幡竿竹就意味着丧事结束时要破蒙山,放焰口。
报丧戴孝_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

老者病危,子孙须齐聚送终。含殓后,先要撕去衣扣,撒去床上的帐子,以免灵魂被扣子扣住,被帐子给网住而不能升天。再是捋直死者的手脚,撤掉枕头,垫上瓦片,以保证尸首在僵硬之前有一个端正的姿势,还要在死者的脸上盖上一张水纸。然后是焚香纸,子孙跪拜哭丧。如果老者去世的年龄是八十一岁,则不能马上哭丧。因为许村有“八十一,死不得,死了儿孙没饭吃”之说,所以先要在邻居不知情的情况下去讨一碗饭,饭讨来后才可以哭丧,意思是子孙已经是要饭的乞丐了,老者魂魄可以放心地升天了。

接下来是报丧,报丧分为口头告知和讣告(俗称“报丧帖”)两种形式。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大都是采用口头告知的形式。地方绅士则要发正式的报丧帖,路远的还要通过邮局投递。民国时期的报丧帖大都是印刷品。下面是一份民国时期徽州盐商同好的报丧帖,该帖是由江西吴城奇香阁钟长记盐仓寄往歙北祁村的:

不孝承重孙田芳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祖妣钟母颜太夫人,恸于民国二十年国历八月十四日申时寿终内寝。距生于前清光绪二年丙子旧历九月初八日未时,享年五十有六岁。不孝等随侍在侧,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停柩在堂,讽经礼忏。谨筮于国历八月十五日治丧,十八日家奠,二十日成主,廿一日巳时发靷,暂厝于全楚会馆旅寄园,随后择吉时扶櫬回籍安葬。叨属

谊哀此讣

在制承重孙钟田芳泣血稽颡

哀子良翰泣血稽颡

降服子良朝(号国入,更国荣)泣稽颡

斋期孙田茀抆泪稽首

功服夫弟寿揆、恺拭泪顿首

功服侄良善、宝抆泪顿首

护丧期服夫弟寿龙抆泪顿首代告

除了向亲友报丧以外,有经济实力的人家还要在村里一个指定的开阔地上挂起白幡,谓之“树幡竿竹”。它是把一个纸制的白幡挂在一根长一丈五以上的毛竹上。这得有主祭的和尚来树起,事先得做一通法事,其意为招告孤魂野鬼,某家将举办善会。树幡竿竹就意味着丧事结束时要破蒙山,放焰口。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同时大门的门框上还要挂上四个白绣球,目的是告知村民,某处某家有丧事,以此提醒过往行人,免生不敬。

家人开始披麻戴孝,有经济实力的人家都备有孝服,贫寒之家可以借用。前面胡氏《支用账》中就记有“何恒九借去孝衣一副”。孝服的穿戴按亲疏关系,分为三种形式,俗称“三服”。第一种孝服称“大功”:头戴粗麻帽,帽圈上挂着一个个的白棉球;衣裤全用粗麻布制成,不缝制,用稻草绳系腰间;赤脚穿草鞋。儿子和长孙穿的就是这种形式的孝服。第二种孝服称“小功”:头戴白粗布帽,女子则扎白粗布巾,身穿粗白布裤(女为裙),脚穿钉号布鞋。钉号布鞋就是在布鞋前端钉上一小块麻布,第二三代亲属穿这种孝服。第三种孝服称“缌麻”:男戴白布帽,女扎白包头,男女腰间扎一条六尺长的白手巾,这种是为执事者(帮助料理丧事的人)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