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西医引进中国之前,一直是中华民族主要医疗保健手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兴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的先贤们具有高深的智慧,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创立了中医的重要理论体系,形成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完备的医疗体系。也就是说中医的理论基础、治疗原则、治疗用药在2 000年前就已经基本形成,经后世历代医学家的实践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诊疗体系。
即使现在从西医学的角度看,中医对待疾病诊治的许多理念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很多人甚至很多医务工作者对中医存在偏见甚至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中医。
中医诊疗理念的先进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疾病的预防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的观念。早在2 000年前,中医就已经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即重视疾病的预防。有这样一个传说:华佗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医生,当别人夸赞他的医术时,他说,我的两个哥哥的医术远远超过我。我的大哥能够预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的疾病并能在未发病前治疗这些疾病;我的二哥能够在疾病的早期治疗疾病,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而我只能在疾病已经严重的时候才能诊断和治疗疾病。这则故事的真假已无从考证,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2 000多年以前,中医的先贤们已经认识到了预防和早诊早治的重要性。
西医提出预防为主的概念要晚2 000年多年。20世纪,美国投入数百亿美元的巨额医学科研基金,计划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能攻克癌症治疗这一难题。结果目标远远没有实现,这时才发现肿瘤的预防是解决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威胁的最重要的手段。目前,美国的肿瘤研究方向正向预防领域倾斜,控烟宣传、乳腺癌的早诊筛查已使美国的肺癌和乳腺癌的死亡率开始下降。不仅肿瘤类疾病,其他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也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等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医学界的专家已达成共识: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预防的作用重于治疗。
2.中医重视情绪和心理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中医认为,情绪因素在很多种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论述乳腺癌的发病原因时,虞搏的《医学正传》论述为:“此症多生于忧郁积忿之中年妇女。”而西医学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从生理模式向生理-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即考虑到了情绪因素在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随着心理学和医学的研究进展,近年又提出了“心身疾病”的概念,即情绪和心理因素可以导致人身体的疾病,更加重视心理和情绪因素在躯体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现代医学预防高血压等慢性病时一个重要的建议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心情,这一点也适用于癌症的预防。
3.中医在治疗上采用个体化治疗 中医的治疗手段是个体化治疗。中医从诞生的那天起,针对每一位患者开出的方药都是不同的,同一位患者在不同时期患同一种病症所用的方药也各不相同,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
现代医学对于同一种疾病的患者治疗的药物一般都是相同的。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患者对同一种治疗的反应是不同的,部分原因在于个体之间代谢酶活性不同导致血药浓度的不同,从而影响了疗效和副反应;还有个体之间药物作用靶点结构的不同导致药物的疗效不同,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药物种类和药物剂量的个体化治疗,这些方面的研究正在大量进行,目前还没有应用到临床工作中。
近2年开始的大型肿瘤方面的临床试验都进行了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发现一些可以预测疗效的分子标志物,以期实现个体化的治疗,即通过检查血中或肿瘤组织中的分子标志物决定每个患者应该使用哪种化疗或靶向治疗药物。
中西医之间的不同点简单概括于下面的表5-1中。中医发展的特殊性是指中医在2 000年前基本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后世的发展对原来建立的理论体系不断进行完善,而大的原则和治疗理念不变。而西医的发展是不断向前、是不断进步的,而且西医的治疗原则和理念也是不断变化的。
表5-1 中西医之间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