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研究病理学,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用对立统一的法则去认识疾病过程中各种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学会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善于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动与静 任何疾病及其病理变化,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在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上所见到的病变,只是疾病的某一阶段,并非它的全貌。因此,在观察任何病理变化时,都必须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理解,既要看到它的现状,也要想到它的过去和将来,才能比较全面的认识其本质。
2.局部与整体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是互相联系、密切相关的,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协调活动以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局部的病变常常影响全身,而全身的改变,也可影响局部的变化。如肺结核患者,病变虽然主要在肺,但常有疲乏、发热、食欲缺乏等全身表现,另一方面,肺的结核病变也受全身状态的影响,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肺的病变可以局限甚至痊愈,抵抗力降低时,原有的陈旧性病变又可复发或恶化。不可否认,某些情况下局部病变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但必须看到局部病变始终是和全身状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可见,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局部与整体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3.形态、功能与代谢 疾病过程中机体所发生的各种病理变化,不外乎是形态、功能和代谢三方面的改变。代谢改变是功能和形态改变的基础,功能改变往往又可影响代谢和形态改变,形态改变也往往可影响功能和代谢改变。如高血压患者,心肌肥大是由于心脏的代偿作用所致,即长期功能代偿导致形态改变。又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导致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即形态改变导致功能改变。而以上形态与功能变化的同时,也必有代谢的改变。因此,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为因果的。
4.外因与内因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一般指外界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因素;内因是机体的内在因素,一般是激起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防御功能。没有外因就不会引起相应的疾病,但是外因作用于机体后,并非绝对引起疾病发生,它只有在破坏了人体内部环境的相对平衡、使机体防御功能降低、不能抵抗外因的侵袭时,才会发生疾病。说明内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辨证的认识外因与内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关系,要对具体疾病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正确地认识和防治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